-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亚低温治疗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
亚低温治疗心肺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摘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日渐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已不仅在于自主循环恢复,更重要的是保护脑功能完整,全面恢复正常生活,而亚低温的出现使患者体温长期处在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中,配合物理治疗,使其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1-2]。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和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均突出强调对心搏骤停,尤其是院外因心室纤颤导致心搏骤停的患者进行低温治疗的必要性,亚低温对脑保护作用已得到一致认可[3]。本文就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在心肺脑复苏中临床应用、预后等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亚低温; 心肺脑复苏; 研究进展
doi:10.14033/j.cnki.cfmr.2017.7.0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160-02
1956年国外某学者首次记录体外除颤仪的使用,2年后另一名学者证实并确立了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有效性与具体使用方法,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现代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并公布了胸外心脏按压是抢救心脏骤停的有效方案[1-5]。直到1970年后人们才逐渐发现心肺复苏后的存货患者常遗留不可逆的永久性脑损害,这才意识到脑复苏的重要性,于19世纪80年代美国心脏学会提出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并将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转变为恢复患者的社会行为能力[6]。美国每年约有40~50万人,欧洲等国家每年约有70万人发生心搏骤停[7]。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由目击者对心搏骤停患者现场实施CPR,存活率可达到2/3,早期进行电除颤可使存活人数再增加6%以上,但令人沮丧的是心肺复苏后出院存活率仅有1.5%~14%[8]。而近年来自亚低温疗法在临床逐渐兴起后,有研究发现持续12~24 h的亚低温(32 ℃~34 ℃)治疗可有效提高心搏骤停患者存活率及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且已被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欧洲复苏委员会、美国心?K协会等推荐应用[9]。本文就近年来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亚低温的发展历史
自19世纪30年代,已有人类意识到低温对脑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50年代后,有临床医者首次将亚低温疗法应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中,并在患者体温降至27 ℃~28 ℃的情况下实施心脑血管手术,效果令人满意;1990年,国内学者将亚低温概念定义为28 ℃~35 ℃的低温,并率先在临床中应用亚低温疗法,仅短短数年时间便在各大医院展开使用[10]。随后王晓萍等[11]在研究中探讨亚低温治疗心搏骤停患者的效果发现,采取亚低温治疗组的患者相比常温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好,出院存活率更高,且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证实了亚低温治疗对于心搏骤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2 亚低温对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机理
(1)相关血管者提出:①减少脑细胞耗氧量及脑能量代谢,同时降低脑组织乳酸堆积;②保护血脑屏障并缓解脑水肿现象;③保护弥漫性轴索,减轻损伤;④降低钙离子内流,从而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同时抑制其他内源性毒性产物损害脑细胞;⑤保护脑细胞结构蛋白,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12-13]。(2)何青春等[14]通过利用窒息法制作心肺复苏模型,准备15只SD大鼠观察不同程度亚低温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脑组织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32 ℃的亚低温治疗对脑保护作用更加显著,并明确指出心脏骤停及CPR成功后造成的缺血缺氧再灌注可导致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这是导致脑损伤的主要机制,而亚低温可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来降低caspase-3蛋白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保护脑组织神经。
3 亚低温疗法
3.1 亚低温治疗时间窗
亚低温疗法对治疗时间有严格限制,有关实验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时间必须尽快、尽早,在心搏骤停后1~1.5 h开展亚低温可迅速达到降温目的,或在6 h内进行可获得理想疗效[15]。另有学者Arola等[16]通过实践发现,于心肺复苏后8 h内开始亚低温治疗可减少脑组织含水量,超过8 h疗效欠佳。但仍有部分学者认为,在24 h以内开展亚低温治疗均有效果。
3.2 亚低温治疗起始时间及时程
我国于天霞等[17]对脑梗死患者亚低温不同起始时间的疗效进行观察,并得出结论,亚低温起始时间6~24 h的疗效显著优于同样时间但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其6~12 h的亚低温治疗效果较优于12~24 h。但在达到降温目标后行亚低温治疗的时程至今尚无统一标准;欧美等学者主张2~5 d等短时程,而日本学者亦提出2~14 d的长时程,并根据患者病情及脑组织情况调整维持时间;我国主要根据患者的脑组织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试题答案解析(湖南省市卷).pdf VIP
- T∕CECS 10039-2019 绿色建材评价 墙面涂料(可复制版).pdf
- 2013款别克昂科拉用户使用手册.pdf VIP
- 通化(2011)1207双线路腕臂.pdf VIP
- 《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价值之间关系研究文献综述》2400字.doc VIP
- 高血压的护理(共22张PPT).pptx VIP
- 2025金融监管局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VIP
- 通化(2010)1042双线路腕臂.pdf VIP
- 空间灵活性如何通过设计提升空间的灵活性与多功能性.pptx VIP
- 叁化(2008)1168多线路腕臂构造安装图.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