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文化比较视角研究万叶集中马意象.docVIP

从中日文化比较视角研究万叶集中马意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中日文化比较视角研究万叶集中马意象

从中日文化比较的视角研究《万叶集》中的马意象   摘 要:马文化于公元4世纪末传入日本,随后进入了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日本平安时代文学深受唐诗的影响,许多和歌诗人在和歌的构思和用词上都借鉴了唐诗。因此和歌与唐诗在咏马诗歌中,其意境、情趣、蕴涵的文化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中日两国诗歌中的“马意象”差异,与两国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社会发展阶段、风俗习惯等具体因素息息相关。   关键词:中日诗歌 马意象 创作特点 文化差异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中日古典文学中的语言比较研究”(11BWW001)      马是最早进入人类生活及文学视野中的动物之一,在中日两国的诗歌作品中都存在着大量描写马、咏叹马的诗歌。然而,我们在阅读时不难发现,马这一意象在中日诗歌中的含义既有相似点,也有大相径庭之处。这样的差异有哪些体现 ?虽然目前中日两国对于唐诗及和歌的研究论著繁多,但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具体地考察某一典型意象,特别是考察马意象的平行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选取《万叶集》及白居易的诗歌作为比较分析的文本素材,通过大量年代相近的诗歌例子,比较两国诗人对“马意象”的审美差异,并分析各自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一、《万叶集》中“马”意象的内涵   早在公元4世纪末,马文化就已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日本出土的该时代的文物中,就发现了很多马具,如马镫、马鞍、辔,此外还有很多以马为题材的纹饰、首饰等,这就反映出马在当时已进入了日本文化和生活之中。而《万叶集》所收录的和歌最早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 万叶和歌对当时马的使用情况也有所描述。《万叶集》中,提及马的和歌多达九十二首,且马匹的名称众多,按照毛色、身高、年龄又分为马、驹、赤驹、黑驹、青马等,[1]内容涵盖交通、出游、狩猎、祭祀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万叶歌人还将马划入审美体系当中,赋予马意象独特的内涵,了解这些涵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万叶集》中和歌的涵义。慨括起来,《万叶集》中“马诗”主要抒发了诗人以下几种情感。   (一)理想男子的形象化身   恋歌在《万叶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马”意象也常常出现在恋歌中,如《万叶集》中的第1271首和歌:   ?くありて?居に?ゆる妹が家(へ) に早く至らむ?? [2]   右ノ一首ハ、柿本朝臣人?ノ歌集ニ出ヅ。   (远在云居地,吾能望妹家,黑驹应早到,快马把鞭加。上一首,《柿本朝臣人麻吕之歌集》出。)[3]   这首和歌出自万叶集代表诗人柿本人麻吕编著的《柿本朝臣人麻吕之歌集》。该歌集本就以抒情著称,而这首和歌风格朴素,感情表达直率,体现了万叶集的风格。和歌并没有过多地着墨于马的骨质、眼睛及形体,也没有正面描写“妹”的身姿神采,仅通过扬鞭催马的动作就表达了男子望眼欲穿、渴望尽早与恋人相聚的心情。“黑驹”则成为该男子的形象化身。可以说,虽正面“不着一字”,但又“尽得风流”。此外,还有《万叶集》中的第3313首和歌:   川の?の石踏み渡りぬば玉の??(くろま)の来(く) 夜は常にあらぬかも。 [2]   (河川流漱处,踏石渡河来、黑马前来夜,经常岂少哉。)[3]   这是一首以女子口吻创造的反歌,与前一首相比,表现方法更为含蓄而细腻。这首歌的前半句描写了潺潺流水及渡河时所踩的石头,传递出浪漫的意境,为后半句做铺垫。而后半句则感叹“黑马前来夜,经常岂少哉” ,“黑马”成了那名男子的化身,痴情的女子如盼恋人到来一般盼望见到黑马的身影,表达了女子的闺怨。因此,它不仅仅是男子的坐骑,也成为寄托相思的对象。黑马的外形阳光、刚健、潇洒,而黑色则给人以稳重成熟的感觉。与其说以马喻人,一语双关,不如说在马中原本就蕴含有人的影子。   (二)表达离别的情绪   古时人们的远行离不开马匹。在日本和歌中,歌人为了渲染或表达离别的情绪,往往运用马匹这一意象为和歌的抒怀写意服务。如《万叶集》中的第365首和歌:   ?津山打ち越え行けば我(あ) が?れる?ぞ?く家恋ふらしも。 [2]   (笠朝臣金村,盐津山作歌二首)(行越盐津山,我乘吾马驶,家人恋我乎,我马失蹄矣。[3]   这首和歌为奈良时期宫廷歌人笠金村所作。众所周知,马匹是古代交通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工具,承载着人们出行的任务,因此,歌人在创作远行、送别题材的和歌时,常常会加入马匹的形象,这首和歌就是其中代表。和歌的上半部分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将要骑着马翻山越岭,穿越盐津山;后半句则感叹道:家人一定很不舍吧,我的马都失蹄了。此处的“马失蹄”这一行为未必是真实发生过,在日本古典和歌中,认为马是由于不舍才造成失蹄, 因此常常以“马失前蹄”喻家人思念远行的离人,已形成固定模式。中国也有“马失前蹄”这一成语,其中的“失“字与“失手”的“失”意思相似,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