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溪档案馆所藏之民国档案看抗战时期青岩佛教六个特点.docVIP

从花溪档案馆所藏之民国档案看抗战时期青岩佛教六个特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花溪档案馆所藏之民国档案看抗战时期青岩佛教六个特点

从花溪档案馆所藏之民国档案看抗战时期青岩佛教的六个特点   本文根据花溪档案馆所藏民国档案中关于青岩佛教的记载,揭示了抗日战争时期青岩佛教的六个特点:诸教并存佛教最盛、佛教寺庙小而众多、管理不善纠纷频繁、响应号召积极抗日、创办医院利益群生、二僧和尚不让须眉。   关键词:青岩 佛教 特点 抗战时期 花溪档案馆所藏民国档案   作者陈晓毅,1971年生,人类学博士,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青岩位于贵阳市南郊的一个古镇,既是人文荟萃之地,也是宗教聚集的渊薮。明代天顺年间作为明廷围剿叛乱苗族的大本营而多见于史册,清代咸丰到同治年间因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令中法关系几度濒于断绝“青岩教案”而备受朝野关注,近来因为作为电影《寻枪》及其他十多部电视剧的拍摄地而备受游客青睐。笔者因撰写博士论文需要于2001―2003年对青岩宗教现象做了多次深入细致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各种宗教都能在青岩这弹丸之地上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除了汉族、布依族、苗族三种民俗宗教之外,儒家、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在青岩也都有着值得记载的历史,青岩明清街上甚至还有极少数从云南迁来并已定居数十年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本文拟根据花溪档案馆所藏的一批关于民国时期青岩宗教的卷宗,来谈谈民国时期青岩佛教的六个特点。   第一,诸教并存,佛教最盛。民国期间青岩宗教门类较为齐全,除了各种民俗宗教和势力较弱的宗教外,已经基本具备“四教(指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并存”的格局,但是总体而言还是以佛教势力最盛。诸教的势力呈现为: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整个民国期间,青岩道教延续了晚清以来的下滑趋势,从道光年间与佛教不相上下的强势走向衰颓,融入民间。抗战期间道教活动场所虽然还比较多,但是比较有活力的只有3座:云龙阁、万寿宫(江西会馆,祀许真君许逊)和川会馆(祀李冰和二郎神),但是已经面临着佛教的全面取代,住在宫观中的亦大多是佛教中人。天主教在晚清奠定的基础上保持原有规模,徘徊不前,据1952年政府对青岩镇宗教情况的调查结果推测,民国时期青岩的天主教教堂及其宗教活动当属正常,教徒当在200人以上。基督教则还处于家庭聚会的阶段,英国的吉应安牧师和其他几个中国传道人在青岩城内和杨梅堡活动,他们拥有几个小型的聚会点,但是还没有官方承认的基督教堂。   事实上,青岩佛教在道光年间就已经极为繁盛了,寺庙载于《贵阳府志》的就有8座①。据花溪档案馆所藏档案2-2-1320卷宗所载,1938年时青岩佛教寺庙香火还比较盛的有9座:龙泉寺、狮子山寺、观音寺、石普寺、迎祥寺、寿福寺(湖南会馆,民国时已经佛教化)、朝阳寺、铜宝寺和黑神庙(贵州本土信仰,民国期间在青岩已经佛教化,由僧人住持);作为地方信仰的有青岩烈女祠,在青岩北门外的白坟边,现在仍然香火旺盛。在民国期间,道教处于衰落期。据档案中所见的零散资料表明,民国时期尚存的青岩道教宫观除了云龙阁、万寿宫、黑神庙、雷祖庙、火神庙、川祖庙、财神庙、孙膑庙、药王庙、三官阁之外,至少还有:余庆保的东岳庙、赵司保的万寿宫、高坡保牛王庙、海龙保的青龙寺等,合计共有14座以上,但是相当多宫观已经不复往日的活力。1938年,贵阳抗日救国会呈县政府《贵阳县僧尼抗日救国会摊派各寺庙经费清册》中,还有3个宫观有较好的经济收入。      第二,佛教寺庙小而众多。青岩佛教寺庙数量极多,但是规模都比较小,大都是子孙庙,并未出现像弘福寺那样的四方丛林。在民间保持着强有力的活动能力的宗教活动点佛教寺庙最多,这一点在花溪区档案馆所藏的档案文献中有着明显的表现。1938年,贵阳抗日救国会呈县政府《贵阳县僧尼抗日救国会摊派各寺庙经费清册》③中将全县附郭寺庙分为五等:甲等3座、乙等3座、丙等9座、―厂等25座、戊等98座。青岩寺庙宫观见于其中者丁等9座,戊等5座。其中佛教寺庙有丁等7座,戊等2座,归纳列表如上述“表1。从表中可以看到,青岩的宗教场所数量多,但是规模不大,其特点可以归纳为“小而多”。说其“小”,是相对于贵阳县甲、乙、丙三类共15座庙宇而言。在全县25座丁等寺庙宫观中,青岩就占了9座,占全县丁等寺庙的36%,不可谓不多。这一比例完全可以显示出青岩宗教在贵阳县的重要地位。上面这9座佛教寺庙,在民国期间仍然香火隆盛,保持着极强的活力。另外,2-2-1099卷载贵阳县第六区区长杨正凡于1937年底呈县政府的呈文中还包括了余庆保的莲花寺、思潜保的回龙寺、桐野保的释普寺、杨眉保的寿福寺、高坡保(当时高坡隶属于青岩)的华莲寺以及凤鸣保的凤鸣寺。综合上述两个材料可知,青岩在民国时期的佛教寺庙有20多座。这足以反映青岩佛教在国事危艰时代的繁盛情形。   第三,管理不善,纷争不断。佛教寺庙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导致有些僧人因为田地、庙产等利益驱使而屡起纷争。1938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