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雅歌中唯文化隐喻处理为例浅论奈达诗译观
以《雅歌》中唯文化隐喻的处理为例浅论奈达诗译观
内容摘要:奈达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翻译界往往过于关注奈达的翻译科学理论体系,而忽视了他的诗译观。事实上,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始于《圣经》翻译的实践,更是以《圣经》翻译为研究基础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作为散文式诗歌文体中的经典之作,《圣经》中《雅歌》一章的翻译必然包含在奈达诗译观的探讨范围之内。本文拟将奈达散见于《对等原则》一文中的观点加以梳理、整合,并试图结合《雅歌》翻译中唯文化隐喻的处理揭示奈达诗译观对诗歌翻译实践尤其是《圣经》翻译实践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奈达 诗译观 浅论
一.引言
奈达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奠基人。他不仅是一位活跃多产的语言和翻译理论学者,也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深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学者鲍阿斯(Franz Boas)、萨皮尔(Edward Sapir)、沃尔夫(Benjamin Whorf)、布龙菲尔德(L. Bloomfield)、沃吉林(C.F.Voegelin)等人的影响。
奈达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至今,为了调查《圣经》在世界各地的翻译情况,足迹遍及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其著述数量之多,质量水平之高,论述之详尽,系统之完备,在西方圣经翻译理论史上是空前的。(刘军平 2009:142)翻译界往往过于关注奈达翻译思想发展中期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为人们所熟知的(1)翻译科学说、(2)翻译交际说、(3)动态对等说、(4)翻译功能说和(5)四步模式说(谭载喜 2008:233-240),却忽略了其散布于《对等原则》(“Principles of Correspondence”)一文中的诗译观。事实上,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始于《圣经》翻译的实践,更是以《圣经》翻译为研究基础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作为散文式诗歌文体中的经典之作,《圣经》中《雅歌》一章的翻译自然包含在奈达诗译观的探讨范围之内。本文拟将奈达零散的观点加以梳理、整合,并试图结合《雅歌》翻译中唯文化隐喻的处理揭示奈达诗译观对诗歌翻译实践尤其是《圣经》翻译实践的启示作用。
二.奈达诗译观
诗人译诗,创译结合;跨越藩篱,凸现主体。在定义翻译的过程中(Definitions of translating),奈达引用《恶之花》译者杰克逊?马修(Jackson Matthew)和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等希腊经典闻名于世的美国诗人兼翻译家拉蒂摩尔(Richmond Lattimore)的话,阐述了自己对诗歌翻译基本原则(Fundamental Principles in Translating Poetry)的几点看法:
(1)翻译诗歌完全等同于再创一首诗歌。整个翻译都要忠于原诗的内容,还要尽量“接近原诗的形式”;然后它才会有自己的生命,并且这生命被赋予了译者的声音(qtd.in Venuti 2004:158, my translation)。
(2)用英语翻译希腊诗歌之时,就算英语所能传达的源语意义少之又少,也应使译文读来像一首用英语创作的新诗,丝毫不着翻译的痕迹(qtd. in ibid, my translation)。
从这一点看来,奈达“以诗译诗”的译诗原则同查普曼、德莱顿、蒲柏、雪莱等诗人的翻译诗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奈达对译者主体性显现的重视。以《雅歌》翻译中唯文化隐喻的处理为例:
隐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是人类组织概念体系的重要基础。先有思想和认识上的隐喻,才会有语言上的隐喻。《雅歌》是西方文化和宗教经典《圣经》中的一个章节。基督徒普遍认为,《雅歌》表面是爱情诗歌,其中的男女关系实则隐喻了上帝与他的选民以色列民之间的关系,抑或耶稣和教会之间的关系(束定芳 2000:164),字里行间充满了各种隐喻。G.Lakoff和M.Johnson认为,“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Lakoff and Johnson 1980:5)。隐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思想的对象―本体或喻题(tenor);2.另外的事物―喻体(vehicle);3.相似点―喻底(ground)。现代意义上的“隐喻”一词,类似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比喻”,传统修辞学将其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且三种隐喻工作原理各不相同。大多数明喻(有“像”、“如”、be like、as…as…等比喻提示词的比喻)中喻题、喻体、喻底这三部分均会出现。如《雅歌》中“Thy love is be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