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灌肠治疗宫颈癌放疗后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疗效观察.docVIP

保留灌肠治疗宫颈癌放疗后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疗效观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保留灌肠治疗宫颈癌放疗后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疗效观察

保留灌肠治疗宫颈癌放疗后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的保留灌肠方法对宫颈癌放疗后所致的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将40例宫颈癌放疗后出现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甲硝唑、康复新、柳氮磺吡啶、强的松、利多卡因混合液保留灌肠)和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保留灌肠)。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54.5%和16.7%,总有效率分别为90.9%和50.0%,两组比较, 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06,P0.05;χ2=8.31,P0.05)。结论:采用甲硝唑、康复新、柳氮磺吡啶、强的松、利多卡因混合液保留灌肠对宫颈癌放疗后所致的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较好。   [关键词] 宫颈癌;放射治疗;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保留灌肠   [中图分类号] 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a)-065-02      盆腔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常导致盆腔正常组织和器官放射损伤,其中放射性直肠炎最常见,其中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是影响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有效地预防及治疗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对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对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仍未有权威的最有效的方法,我科于2006年2月~2008年6月对22例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采用甲硝唑、康复新、柳氮磺吡啶、强的松、利多卡因混合液进行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2月~2008年6月,在我院进行放疗,放疗后肿瘤获得完全缓解,但出现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宫颈癌患者共40例,将此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2例,年龄28~62岁,平均45岁;对照组18例,年龄26~61岁,平均43.5岁。两组病例的年龄、临床症状、体征、病程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放射治疗方法   采用直线加速器6MV X线常规外照射50~60 Gy,25~30 次/5~6周;同期行后装宫腔内近距离照射每次6 Gy,每周1次,总剂量30~36 Gy/5~6次。   1.3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   患者放疗后5个月~1年内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反复血便者,经妇检证实宫颈肿瘤消退,电子肠镜检查证实直肠无肿瘤侵犯,但出现直肠黏膜水肿、充血、部分患者合并少许点状小溃疡,则诊断为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   1.4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方法   1.4.1 灌肠液配制:观察组采用甲硝唑100 ml、康复新50 ml、柳氮磺吡啶1.5 g、强的松15 mg、2%利多卡因40 ml混合成灌肠液;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50 ml、庆大霉素24 mg、地塞米松5 mg混合成灌肠液。   1.4.2 药物保留灌肠治疗:灌肠前将药液装入瓶内置于水中加温至39~41℃,用50 ml注射器抽取,接12 F导尿管,患者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双腿弯曲,臀部垫高10 cm,将导尿管插入肛门20~25 cm,将配制好的灌肠液从导尿注入直肠管内,灌肠后拔出导尿管后轻柔肛门,嘱患者取舒适体位,用手掌轻压腹部,逆时针按摩7~10次,然后取膝胸位2 min,最后平卧,灌肠液在肠管腔内至少保留2 h以上,每晚1次,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两组灌肠方法相同。   1.5 疗效判断   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的评价,评价标准[1]:治愈:腹痛、里急后重、肉眼血便消失,大便潜血试验(-);有效:腹痛、里急后重、肉眼血便消失,大便潜血试验(+);无效:腹痛、里急后重、肉眼血便症状无减轻,大便潜血试验(++)以上。   1.6 统计学方法   两组病例的疗效的结果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两组病例不同治疗方法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由表1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50.0%,经卡方检验的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临床差异有显者性(χ2=6.06,P0.05;χ2=8.31,P0.05)。两组病例均未观察到任何的毒副作用。   3 讨论   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最常见的毒副反应,文献报道盆腔肿瘤放疗后几乎100%发生直肠组织学改变,并发生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直肠炎,临床症状为大便频数、下坠感(里急后重)、下腹痛或肛门痛、黏液便、血便,急性期多可在1~2周后逐渐缓解,迟发性放射性直肠炎多于放疗结束后4个月~2年内发生,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直肠局部黏膜受损后再生功能障碍,影响直肠壁黏膜的屏障功能,易出现细菌感染,此外放疗还使直肠壁内皮细胞肿胀或形成泡沫样改变,进而阻塞毛细血管,导致局部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出现阴道直肠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