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化背景下天性教育研究.docVIP

儿童社会化背景下天性教育研究.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社会化背景下天性教育研究

儿童社会化背景下天性教育研究   【关键词】儿童 社会化 天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126-03   追溯儿童教育的历史轨迹,社会性教育与天性教育始终是教育难以取舍的二元价值观。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便提出了自然发展的原则。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指出:“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是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作为借鉴的。”卢梭更是在《爱弥尔》中开篇便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手里,就全变坏了。”以此来阐述他的“性善论”,倡导自然教育,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遵循儿童的天性。在众多的教育家看来,儿童教育顺应自然、尊重天性是自然性、宇宙性,也是自然意志、世界意志和宇宙意志的集中体现,故儿童教育就是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有利于儿童自我生长、发展的教育条件,以满足儿童自然生长所需要的教育营养。   然而,儿童教育往往受到社会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竞争的加剧,社会化的文化风气对儿童教育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像“不能输在起跑线”“神童教育”等便是社会化文化影响的结果。再者,形形色色的兴趣班、儿童课程设置等无不在告诉我们社会文化要求儿童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当跷跷板大幅度地偏向社会性教育一侧时,势必会影响到儿童自然教育的风向。正如学者刘晓东所说:“天性与文化所构成的矛盾中,人们往往强调的是以文化‘化’天性”。由此可见,在天性和社会文化之间,社会性往往占据教育的上风,天性则成为教育的金科律令而束之高阁。儿童教育只能为了暂时的生存而适应家长需求、适应社会潮流。但是,反思了儿童教育在社会性和天性之间的关系后,人们发现一味地强调社会性对儿童的作用(使儿童尽快成为社会人)而忽视了天性的重要性,势必会影响到儿童身心的正常生长;反之,一味地强调儿童的天性教育而忽视社会性教育,也会使儿童成为社会群众的异化者。因此,我们在儿童社会性和天性之间往往强调的是以文化“化”天性。换句话说,天性教育是要根植于社会文化的根基之中,教育在重视儿童教育社会化的同时,更需要尊崇天性。   对于儿童来说,天性是上天所赋予的自然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发展定律。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也认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但是,社会化背景下的教育却呈现出更多的社会化教育的痕迹,甚至还出现了违背自然生长的本能而一味适应社会化需求的现象。对此,笔者认为,儿童教育只有崇敬自然生长规律,去除枷锁、崇个性、尚自由,才能让幼儿更好地发展。   一、爱与自由的教育理念   科学的儿童观主张尊重儿童的价值,并用爱与自由的教育理念实施活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有一句名言:“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而我们的学前教育为了顺应社会和家长的需求,往往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并积极开展所谓的“兴趣班”“神童班”等,并不是从儿童的角度设置活动。在日常活动中,教师也会为了完成活动任务,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去追求所谓的活动效果。这些都不是爱儿童,更不是理解儿童的体现。   爱儿童是基于对生命本体的理解和接受。爱儿童就要给予儿童生命的自由。在拉丁文中,“儿童”的本意便是自由。自由既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的条件。幼儿园的教育应自觉地以“外在的自由”来保证幼儿成长“内在的自由”。对于儿童要积极引导而不强制,注重影响而不支配,注重解放而不控制,以促进幼儿自由发展,为幼儿终身可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基础;还要给孩子动手动脑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会自己支配时间和空间,不要把孩子控制得太死、太严。现实中,有些教师的所做所为正如蒙台梭利所提到的“用针钉在桌子上的蝴蝶”,他们往往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儿童的身上,限制儿童思维的张扬和行为的释放,造成了揠苗助长的后果。这也是社会性教育束缚儿童天性的常见现象。由此可见,爱儿童和给予儿童自由是促使儿童天性蜕变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案例一:一天,音乐教学活动结束了,小华发现,摆放在教室四周的一张张桌子像一条长龙似的,于是,就兴奋地在里面钻进钻出。很快,小华的这一举动被其他几个男孩子看到了,他们立即也加入到“钻地道”的行列中。顿时,嬉笑打闹声响成了一片。正在他们忘乎所以地尽情玩耍时,有小朋友向老师告状:“老师,他们趴在地板上玩!”“老师,他们在桌子下打架!”……“你们马上爬出来!谁让你们在桌子下面玩?如果你们碰伤头了怎么办?……”任凭老师怎么喊,几个小朋友还是在地道中钻来钻去。最后,在老师的厉声呵斥中,孩子们终于爬出了地道。老师对这些儿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教育全班小朋友不能像他们一样在教室中打闹。   本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稍作调整来处理的话,也许就会更合理:老师把几个钻地道的小朋友拉到身边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