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包公故事传播模式及特征
包公故事传播模式及特征
摘 要:为了探究包公故事在民间传播的模式及特征,采用了文献梳理、归纳、统计等方法,结论认为以包公为中心对众多故事的改编、附会与整合,包公故事不断被改编以建构“新内容”。包公在不同时代“接力式”的传播中为实现叙事的话语参与,减少传播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增殖以参与价值建构,也存在着与谣言传播类似的传播特征:受省略或空变、加强、泛化、超细节化、合理化等传播规律支配。源故事中不合理的生活逻辑细节在传播过程中将不断寻求合理化。包公故事的传播揭示出“公共知识”的形成模式。
关键词:包公;传播;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7)05-0112-06
包公断案的故事,在元人编纂的《宋史》本传中便已经附以强烈的民间传说的色彩,诸如:“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一个在人们理想中居官刚正,不畏权势,不徇私情,为民做主,甚至能够日断阳、夜断阴的清官形象就这样诞生了。在争奇斗艳的杂剧舞台上,包公断案故事更成了演绎的大宗。口耳相传的包公断案故事和民间传说相融汇,最终在明代刊印出来一部集大成式的小说《龙图公案》。在谈到包公故事的源流时,孙楷第先生说,“此书论其事则假冒赝造,除八篇以外,其余无论在史实根据上或故事源流上说,都和包公无关系。”如为人称道的双钉案,孙楷第说,姚天福在元朝的确有包龙图资格,若论其不畏强御,横街直撞,似乎宋朝的包龙图还有逊色。他之勘双钉案在当时甚有名,当时人以“本朝包公”之事演之,不过在那时戏为包公,传说仍为天福,到了后来,便把天福忘了,宋朝的包公却大出风头,久假不归,毅然居之而不疑了。这初步揭示了包公传播的一些特点,包公故事成为我国清官文化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部分,故其传播模式和特点具有典型性。
一、包公故事的传播模式
(一)以包公故事为中心对众多故事的改编、附会与整合
包公故事附会、改编了许多荒诞不经的精怪、神仙故事和民间传闻。《龙图公案》中一则名《玉面猫》,写的是“五鼠闹东京”的奇闻。所谓“五鼠”,原来是五个耗子精,它们变幻人形,惑乱视听,使人真伪难辨,一时间,丞相、太后、皇上,连同包公都出现了“双包案”,朝野陷入一片混乱。最后是真包公奏明玉皇大帝,从西方雷音寺借来一只“玉面猫”,始将五鼠一网打尽。而《三侠五义》里的“五鼠闹东京”故事,除了借用其名目,内容已全然不同。所谓“五鼠”,不过是五位义士的绰号。所谓的“玉面猫”也成了“御猫”,不过是皇上对艺高人的随口赞誉;而所谓的“五鼠闹东京”,也只是江湖上的意气之争,且在误会消除之后形成了三侠和五义的结合,一起从事行侠仗义的壮举。于是,一个荒诞不经的妖魔鬼怪的神话传说,就这样被巧妙地改造成为人情人理而又有血有肉的绿林故事,从天上拉到了人间,具备了真实的属性。这番改造工夫,实乃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之笔,难怪胡适是那样地激赏,说《三侠五义》,“神话变成了人话,志怪之书变成了写侠义之书了。”“在近百回的大文章里竟没有一点神话的踪迹,这真可算是完全的‘人话化’,这也是很值得表彰的一点了。”
同样,民间传说包公是文曲星下凡,所以民间传说中有关于包公的诗才。如《合肥民间故事集》收有二十二则与包公有关的故事,其中《巧诗对》、《对联训》、《对诗免店金》等三篇即是称赞包公长于作诗对对,其中《包公对对》则是包公为官后路过丹阳所发生的,说丹阳有两个读书人,有天晚上其中一个把他俩读书的情形作成一联:
当晚,包公住在一座庙里,见后花园景致不错,就走进去散散心。走着走着,他觉得有些吃力,转头望见不远处有一张椅子,就叫包兴把椅子移到梧桐树边包公坐下,头靠在树干上,正想闭目养神,猛抬头,看见东方一轮明月升起,心里“格登”一下,哈,眼前这情景和那副对子好像有点关系哩。于是故意问包兴:
丹阳出的那个上联是怎么说的?“叫“点灯登阁各攻书”包兴摇头晃脑地回答。“好,我们就来个‘移椅倚桐同玩月’怎么样?”“没得话说!音、韵、意、境全对上了号。”
第二天,丹阳城里的人晓得了,都夸包公的下联对得绝妙。
其实,稍微翻检一下中国民间故事集即知,以“移椅倚桐同玩月”来巧对“点灯登阁各攻书”的故事主角除包公外至少还有8人,可见包公只是所有智者中的一位。
李福清说:“章回小说流传到民间,也影响民间口头文学的传统,在民间说书艺人的创作过程中,这些作品又被加工而变成口头的作品,复影响到民间讲的故事。总而言之,自民间经过文人改写,这些作品后又回归民间。通过民间艺人的创作,它们又转化为非专业的创作。这情况,在世界文学中比较少见,研究中国文学者一定要注意。”
经过对包公故事的思考抽象,笔者相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