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在新课程中作用.docVIP

化学史在新课程中作用.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学史在新课程中作用

化学史在新课程中作用   【摘 要】化学史课程资源,化学中的人文韵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人文精神方面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化学史 课程资源 探究 人文精神      新课程资源中有很多内容,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言,明确地提出了六条具体目标,可概括为三个层次:第一,知识与技能;第二,过程与方法,具体的体现是,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方法、形成能力,由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通过化学教学培育学生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化学史知识的融入将有利于这些目标的实现。   高中化学教材(苏教版)结合不同的化学学科知识内容,有目的的补充引入了很多相关的化学史料,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发展史中许多著名的国内外化学科学家及其成就。如侯氏制碱法(侯德榜),氯气的发现(舍勒),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门捷列夫),勒夏特列原理(勒夏特列),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凯库勒等),胶体(格雷哈姆)等。在化学教材中结合学科知识,恰当地引入一些科学史内容,不仅可以增加教材的人文内涵,而且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生动起来、有趣一些,增加亲合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本文主要结合在开发利用化学史课程资源方面的教学案例作一探讨。      一、善于发掘课外史料为新课服务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导入新课方法很多,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未尝不可,而通过回溯历史,发掘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史料,导入新课,能增加化学的人文韵味,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   如在讲电化学原电池知识时,可先介绍电化学发展简史。电化学起源于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偶然发现解剖刀或金属能使蛙腿肌肉抽搐的“动物电”现象。随后,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于1800年发明能够产生稳定电流的“伏打电堆”―铜锌原电池,1860年法国人勒克郎榭发明最早的干电池(酸性锌锰电池),19世纪初,电化学开山鼻祖英国人戴维提出燃料电池设想,1839年英国人格拉夫就证实了戴维的想法,发明了最早的氢―氧燃料电池。然后可发掘相关史料,设计如下探究案例,导入新课:   1780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伐尼解剖青蛙时,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伽伐尼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一枝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2:将青蛙放到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   他根据实验得出: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和铁器接触时才发生抽搐?实验如下:   实验1:将青蛙腿放在铜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抽搐。   实验2:将青蛙腿放在木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不动。   伏打用实验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认为要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接触蛙腿,蛙腿就会抽搐。联想到肌肉、神经保存在类似生理盐水的溶液中,那么,生理盐水与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作用会不会产生电流呢?   在这段化学史的描述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要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欲望,然后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分组实验并提出一些问题:(1)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2)在这个过程中H+和锌如何变化?(3)在这个过程中电子是如何移动的?(4)为什么电子流向是Zn 流向Cu?(5)溶液中离子如何移动?学生在实验和思考的过程中就体验了一次科学探究,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善于创设史料情境帮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化学教材中的有些化学史内容由于受篇幅和主题所限,只是列出了主要的化学史实,我们可根据教学需要,拓展史料内容,深化课堂教学,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在讲授氯气知识时,引入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时,发现氯气的史料,并可拓展补充其他相关史料。在舍勒研究氯气性质时,法国有个叫贝托雷的化学家,他对这种黄绿色的气体也很感兴趣,于是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验:有一次,他将氯气通入热的浓苛性钾溶液,结果发现生成了两种盐:一种是普通的钾盐,另一种是未知的新盐,后人称之为“贝托雷盐”―KClO3。为研究该新盐的特性,贝托雷把它放在残存有硫磺的研钵中研磨,不料,立即发生了强烈的爆炸。贝托雷受伤了,但他说,搞科学难免要有牺牲,对我来说生活中可不能没有科学呀!1785年法国化学家贝托雷提出把氯水的漂白作用应用于生产,并注意到氯气溶于草木灰形成的溶液比氯水更浓、漂白能力更强,而且无逸出氯气的有害作用。1789年英国化学家台耐特把氯气溶解在石灰乳中,制成了漂白粉。学生根据相关的史料信息,探究氯气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