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名名结构语义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诗中名名结构语义分析

唐诗中名名结构语义分析   摘 要:唐诗文约意丰,意味无穷;唐诗意蕴的丰满是靠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搭配来体现的,其中最典型的是“名+名”的组合。若从语法角度来看,唐诗中“名+名”之间主要有联合、偏正等关系;而从语义角度来看,两个名词之间的关系却是繁杂多变、层次纷呈。语法关系是对语义关系的最大分类,故本文主要从语义角度,结合语法,对唐诗中“名+名”结构进行分析,探索唐诗美背后的语言规律。   关键词:唐诗 名+名 语法 语义   唐诗中“名+名”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有联合、偏正关系。联合关系内部具有并立性,定中关系具有修饰性。“语法结构是语义结构的形式表现,也是语义实现转变的形式凭借。”[1]下面试从这两种关系入手,分析唐诗中“名+名”的语义关系。   一、联合关系   “联合关系的几个直接成分语法地位平等。”[2]这两个名词表示的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它们平等地连在一起,表达丰富的含义。   (一)简单的语义相加,联合两名词的概念义。如:   (1)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王维《青溪》)   (2)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王维《渭川田家》)   菱、荇皆是水生草本植物,菱荇只是说这两种水生植物;芦苇初生为葭,成则为苇,葭苇只单纯的表示芦苇;牛羊只单纯的表示这两种动物。在此类联合关系的名名组合中,只是单纯的概念义的相加,没有产生附加义。   (二)多音节名词概念的缩略,这多是由字数限制所致。如:   (1)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张籍《没蕃故人》)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蕃”“汉”分别是“吐蕃”“唐朝”的缩略;“星”“河”分别是“星辰”和“银河”的缩略。唐诗讲究对仗押韵,为了表达的简练,常用这种缩略形式。   (三)两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相加,在这两名词相似特点、相关特征的基础上,产生新义。如:   (1)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孟郊《烈女传》)   (2)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卢纶《送李端》)   梧为雄树,桐为雌树,雄雌同柱,“梧桐”比喻夫妻;“鸳鸯”,鸟名,雄曰鸳,雌曰鸯,偶居不离,比喻夫妇。“梧桐”“鸳鸯”与“夫妻”有相似的特征,故用它们的相似关系来比喻。“风尘”是“风”和“尘”相加,常与战争相关,故用来代指战争。在这类名名组合中,取与两名词相似或相关的特征来引申它义。   (四)两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相加,以下位概念代上位概念,取其上位概念义,泛指某类事物。如:   (1)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蓬蒿”是“蓬草”和“蒿子”的相加,取其上位概念“野草”的意义,泛指野草;“鸡黍”是“鸡”和“小米”的相加,取其上位概念“饭菜”的意义,泛指饭菜。在这类联合关系之中,名名组合取其上位概念义。   二、偏正关系   两名词之间的关系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偏正关系是“名+名”语义最丰富的一类。“定中结构的名名组合内部语义关系很丰富,存在着语义压缩现象,名词和名词之间常常隐藏着谓词;当谓词不出现时,名名之间的语义关系就不明显。”[3]笔者在对唐诗中偏正型名名组合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时,将两名词之间加入适当的谓词,从定语所表示的语义属性分析两名词之间的限制描写关系,主要分为领属关系、施事关系、受事关系、时间关系、处所关系、方位关系、质料关系、工具关系、用途关系、职业关系、相似关系等。   (一)领属关系。领属关系所涉的主体事物是领有者,客体事物是属事。动词原型是“有”,即名1有名2(我们把前一个名词称为名1,后一个名词称为名2)。如:   (1)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王维《老将行》)   (2)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胡”是“马”的领有者,胡人拥有马。“虏”是对敌人的蔑称;“骑”,指骑马的人、骑兵;“虏”拥有“骑”。在这种关系中,名1有名2。   (二)施事关系。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与承受者的关系。名1发出动作行为,名2承受动作行为。可以变换为“名1作用于名2”。如:   (1)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2)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风”吹“枝”,使枝产生摇曳状,惊动了枝上的鹊;“风”吹“泉”发出声音,响彻耳畔。这里的名1作用于名2,使名2产生某种变化。   (三)受事关系。表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和发出者之间的关系。名2发出动作行为,名1承受动作行为,可以变换为“名2作用于名1”。如:   (1)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弹琴》)   (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   “松”被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