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书院学术自由特色及其启示
宋代书院学术自由特色及其启示
[摘 要]宋代学术繁荣和书院学术自由的办学特色:学者在书院自由地进行学术传授式讲学,而不同学派的学者之间又通过令讲的形式来开展学术交流。宋代书院学术自由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文化背景。首先,宋代书院的学术自由发展是与其独立于官学系统的特有的教育机关和学术研究机构的性质是分不开的;其次,宋代书院学术自由的盛行离不开官方的支持;再次,宋代学术繁荣和书院学术自由的盛行是互为作用的。宋代书院作为我国古代较有特色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其学术自由特色迄今对我们发展当代高等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第一,学术机构必须独立,这是学术自由产生的基础;第二,加强学术创新和学术自由史流是学术机构的本质生命。
[关键词]宋代书院 学术自由 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6)02―0034―03
[作者简介]钟景迅,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93)
书院一词兴起最早见于唐朝,到了五代,它才具备了讲学授徒和培养人才之功能。但书院真正开始名扬天下却肇始于宋代。作为儒家士大夫创办的文化教育机构,宋代的书院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相当成熟和完善的具有普遍性的教育组织;那些创办了书院的儒家志士,往往更推崇一种学术独立、自由讲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宋代书院得到了发扬光大。宋代能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与宋代书院的这种学术自由特性是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宋代书院的学术自由特色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一、宋代书院的学术自由特色
宋代书院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过程,期间既有高潮也有低谷。北宋初期,由于战乱刚平,官学相对缺失,一时学习风气渐盛,书院林立。所谓“北宋四大书院”大多在此时奠定盛名。进入了北宋后期,由于政府注意力转移,“三次兴学”先后开展,普通士人需进官学才能得以入仕,这对书院教育形成沉重打击,致其一度衰落。到了南宋,朱熹等人为了传播理学而大振书院,随着理学影响的扩大以及办学者的躬力亲为,南宋的书院得以发展昌盛、风靡一时。只是南宋后的书院由私办转官办已成为了不可扭转的趋势,书院的特色也逐步消失殆尽,变得与官办学校无所差异。
南北宋时期.书院发展各异。北宋时由于官学不振,书院的学生大多走科举之路,书院被强化了教学功能,缺少独立的教育内容和学术特色,传统的私塾义学性质还非常明显。到了南宋,随着理学传播的扩展,书院才出现了“百家争鸣”,各派学说交融汇萃、兼收并蓄的局面,我们所言的学术自由主要形成于南宋时的书院。
宋代书院学术自由的一个表现是,学者在书院自由地进行学术传授式讲学。众所周知.南宋包括理学家在内的众多学者均有很深的书院情结:胡宏聚众在碧泉书院讲学;张斌创建城南书院,讲学于岳麓书院;陆九渊于象山书院;吕祖谦于丽泽书院。而最为倾情的是朱熹,在寒泉精舍、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甚至在白鹿洞和岳麓书院,讲学不辍,桃李满天下,在中国书院千余年的发展史上,朱熹是能使自己与众多书院有关的第一人,由此可见一斑。”
宋代书院是理学各派各自传学、互不干涉的基地。学者大师们敢言敢书,阐述出各自对儒学经典的不同理解,真正体现了学术自由的特色。如张核强调“义利之辩”,朱熹专讲“格物穷理”,陆九渊主张“先立乎其大”,吕祖谦提倡“明理躬行”,观点相异,其间往往针锋相对。学术大师们将讲学与个人学术钻研结合,真正做到所言即所想,大大活跃了学术氛围,也促进了理学等理论的成熟和分化。宋代的一些理学家已不是只拘泥于儒学一家,他们以“六经注我”的态度,援佛入儒,援道人儒,体现了一种真正的学术自由融合的趋势。
当然,宋代的学者们远不是固步自封,足不出户。相反,他们往往通过会讲的形式来开展学术交流。会讲是宋代书院极其重要的一种教学和学术交流方式,往往是书院邀请名师来讲课,提倡自由讲学,各抒己见。这是宋代书院最有特色的地方,也是学术自由另一个重要的表现。宋孝宗时(1167年),朱熹曾与张拭会讲于岳麓书院。朱熹在讲《孟子》“道性善”和“求放心”两章时,一时间沙城南来舆马之多,以致“饮池水立竭:后来他与张拭就《中庸》中“中和”等问题辩论,三日夜而不合,终于在一些主要问题上达成一致。朱张会讲首开书院会讲之风,影响甚远。两位南宋理学大师虽存有分歧但又相互大受启发,彼此在学术上均为对方学说之形成有导向之功。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邀请朱熹和陆九渊到铅山赴历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朱陆二人学术观点是针尖对麦芒,期间曾相互作诗嘲讽,最后不欢而散,但两人并不为此存芥蒂。六年之后,陆九渊受朱熹之邀亲临白鹿洞讲学,其所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之讲义被朱熹刻于书院门前石碑,成为学术史上一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