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活体质子磁共振波谱法检测听觉剥夺大鼠下丘脑组织代谢变化初步研究
活体质子磁共振波谱法检测听觉剥夺大鼠下丘脑组织代谢变化初步研究
[摘要] 目的 运用活体质子磁共振波谱法研究听觉剥夺大鼠下丘脑组织代谢变化,探讨听觉中枢可塑性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8只雄性SD大鼠,应用高场强MRI(7.0 T)微磁共振波谱仪行?1H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每只大鼠做2次MRS扫描:第1次对正常大鼠扫描作为自身对照,第2次在听觉剥夺(双侧耳蜗切除)后第4 d进行。采集感兴趣区(ROI)左侧下丘脑内波谱,分析该区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NAA/Cr)和胆碱/肌酸(Cho/Cr)值的变化。结果 听觉剥夺大鼠左侧下丘脑组织Cho/Cr值(0.637±0.044)显著低于听觉剥夺前(0.764±0.062,t=4.800,P0.05)。结论 ?1H-MRS可以在活体状态下用于研究听觉中枢系统的组织代谢变化,Cho/Cr比值下降可能是听觉剥夺后下丘脑神经元损伤的早期标志。
[关键词] 听觉剥夺;下丘脑;磁共振波谱法;大鼠
[中图分类号] R816.96;R-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562(2009)05-0339-04
听觉中枢像其他感觉系统一样具有可塑性,外周听器损伤后听觉中枢产生从基因水平到系统功能的广泛的变化。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目前唯一可以用来在活体无损伤状态下检测细胞水平代谢变化的非侵入性技术。20世纪70年代中期MRS就已应用于人和动物组织器官的活体检测,近年来随着MRS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美国FDA对MRS技术的认可,MRS已从实验室研究转入临床应用阶段。它的应用对了解各种疾病的生化、病理生理变化以及对临床诊断、判断疾病预后及治疗效果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2]。
本实验利用高场强Bruker 7.0 T微磁共振波谱仪,在活体状态下对正常及听觉剥夺大鼠左侧下丘脑组织进行?1H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检测其代谢物质的含量及变化,以探讨听觉中枢可塑性的可能分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选择
8只正常健康雄性SD大鼠(由东南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300~350 g,无中耳感染,行听觉脑干反应(ABR)检测,排除双耳听阈大于45 dB。
1.2 听觉剥夺动物模型
参照文献[3]中的方法:1%戊巴比妥钠(40 mg#8226;kg-1)腹腔麻醉,在体视显微镜下做耳后1~2 cm长切口,钝性分离暴露听泡,去除听泡骨壁直到完全看清耳蜗结构,钩针机械破坏耳蜗各回,庆大霉素冲洗后缝合切口。术后行ABR测试,ABR未引出证明造模成功。在温热板上保护大鼠直至完全从麻醉中清醒,随后送至笼中饲养。
1.3 ABR检测方法
测试在隔音屏蔽室进行,室温(20±2) ℃,1%戊巴比妥钠(40 mg#8226;kg-1)腹腔麻醉,麻醉生效后安插针式电极,记录电极刺入前颅顶正中穿透皮肤至颅骨骨膜,置于冠状缝中点处,同时给声耳及对侧耳后皮下分别刺入参考电极和接地电极。TDH-39型耳机给声,声源距耳廓1 cm,诱发电位用信号处理机叠加处理,测试时刺激声为交替短声(clicks),重复率10次#8226;s-1。实验选用主要参数:带道滤波为32 Hz~3 kHz,扫描时间为10 ms,叠加为512次。测试声强由110 dB SPL开始,接近阈值后按5 dB SPL逐档递减,电生理反应由针式电极引出,经放大及处理后以波形的方式显示于荧光屏,阈值以肉眼刚能辨认的脑干电位波群中Ⅲ波的声强表示。
1.4 ?1H-MRS分析
1.4.1 麻醉与固定 麻醉成功后将大鼠头部固定在特制的有机玻璃立体定向仪的支架上,并进行心跳和呼吸监测。
1.4.2 MRI 实验在德国Bruker 7.0 T(Pharma Scan 70/16)微磁共振波谱仪上(江苏省分子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进行。采用T?2加权像扫描,TR 4 200 ms,TE 36 ms,扫描层厚1.0 mm,层间距1.2 mm,累积(NOA)1次,每次1个回波。自嗅球向后共扫描15个层面,获得冠状位MR定位图像。
1.4.3 ?1H-MRS 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在MRI图像上选定左侧下丘脑作为感兴趣区(ROI)采集信号(图1)。?1H局域谱采用点分辨波谱(PRESS)序列,TR 2 500ms,TE 20 ms,采集次数500次,采集体积3 mm×3 mm×3 mm,水抑制采用VAPOR。对测量所得自由衰减信号(FD)进行傅利叶转换得到?1H-MRS,应用仪器自身软件对波谱进行相位校正和基线修正,观察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