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注重分析文章开头结尾
注重分析文章开头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阅读的角度看,抓住开头和结尾,不仅有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而且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有助于对某些表达技巧的分析评价。
文章好的开头,像含苞欲放的花,又像江河的源头。尽管它们形式各异,但都能使文章引人入胜。
一、开门见山,引人注目。许多文章在开篇即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物或主要内容、题意等,使得文章能够直接入题。
二、含义深长,耐人寻味。有些文章的开头运用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开头就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其表现形式主要有:(1)写景开头,渲染气氛,烘托主题。(2)抒情开头,动人心弦,引起共鸣。(3)回忆联想开头,激发兴趣,别有风味。(4)用歌谣、传说、谚语、诗句等开头,生动活泼,吸引读者。(5)提出问题开头,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6)以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开头,新颖别致,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7)交代时代背景、故事缘由开头,使线索清晰,并为下文埋下伏笔。
结尾是作者思路的终点,是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作为篇章的一个特殊部分,结尾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收束全文,使篇章完整严谨;一个是加深读者的印象,给读者留有回味的余地。
一、自然性结尾。这是最简单的结尾方法,事情叙述完了,文章也就自然地结束了。
二、总结性结尾。这是一种对文章进行总结的结尾形式,也是使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直截了当,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全文。(2)画龙点睛,点题作结。(3)用强烈的抒情语句结尾,情深意切,激发感情的共鸣。(4)用对人物的评价作结尾,加深读者对人物的总印象。(5)用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作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6)用诗句结尾,言简意赅,生动形象。(7)用设问或反问结尾,启发读者思考。
三、启发性结尾。结尾是篇章的终结,但结尾又最忌真的终结,应该是文字虽完而意义没尽,还需读者咀嚼、品味。文学作品结尾常常采用这种方式。
【模拟演练1】
父亲的画面
刘 墉
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了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三十二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
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裤不被磨得起毛。
父亲的怀抱也是可爱的游乐场,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他常把我藏在皮袄宽大的两襟之间,那里面有着银白的长毛,很软,也很温暖。
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曾专程到稀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质的内衣。当父亲看着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当时我明明觉得非常舒服,却因为他的眼神,故意装作有些不对劲的样子。
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随手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摘出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真正的白雪公主,是从父亲买的《儿童乐园》里读到的,那时候还不易买到这种香港出版的图画书,但父亲总会千方百计地弄到。尤其是当我获得小学一年级演讲比赛冠军时,他高兴地从海外买回一大箱立体书,每页翻开都有许多小人和小动物站起来。虽然这些书被我十三岁时的一场火灾烧了,但我却始终记得其中的画面。甚至那涂色的方法,也影响了我学生时的绘画作品。
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他常说些“指实掌虚”、“眼观鼻,鼻观心”之类的话,还买了成叠的描红簿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像有个父亲的人影,站在我的身后……
父亲爱票戏,常拿着胡琴,坐在廊下自拉自唱。他最先教我一段《苏三起解》,后来被母亲说:“什么男不男、女不女的,怎么教孩子尖声尖气学苏三?”于是改教大花脸,那词我还记得清楚:“老虽老,孤的须发老,上阵全凭马和刀……”
在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责,也从没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有这样的人?”
“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三十二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的一声,也清清晰晰地看见他左臂有被打死的蚊子,殷红的血迹……
(选自《读者》2007年16期,有删改)
1.试体会文章第一段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文章第一段在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