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1815年到1848年德国文学复杂性和多样性
浅析1815年到1848年德国文学复杂性和多样性
摘 要:1815年到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时期,同时也是欧洲思想史上发生重要转变的阶段。文学史上,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分类一直有不同的意见。门派林立,风格迥异,也导致这一时期的文学范畴很难定义。1815年到1848年,不管是在欧洲史、哲学史、还是文学史上都是重要的,如果文学史写作直接从浪漫主义跳到现实主义,未免突兀。对发展过程的研究和分析,琐碎而复杂,不能尽述。本文只从时下中国出版的德国文学史对1815年到1848年的介绍略窥一二。
关键词:1815到1848年 德国文学史 中国
打开德国文学史,会发现很奇怪的现象:1815年到1848年的德语文学史,有不同的划分和归属。不管是对整个时期的定义,抑或是某些作家的划分。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19世纪上半叶风起云涌的欧洲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哲学家名字也与文学发展连接在一起。
知识分子对社会历史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他们在文学上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风云变幻的欧洲史,“一些显然无法融合的因素同时存在。歌德、海涅、艾兴多夫、波尔纳、普拉藤等人同时存在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文坛上,而这些作家,根本无法归到某一时期概念和风格概念中去”。维也纳和会后,知识分子对复辟政策的不同态度,导致了文学上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概念来概括这一时期的文学特色;另外,“德国文学界很长时间对三月前时期的有意识的避而不谈或尽量少谈,致使德国文学界也曾对这个时期的作家和文学作品或贬低,或不重视――海涅被称为写《罗累莱》的海涅,或者是杂志专栏作家”。1991年中国出版的《德国文学史》干脆跳过这个时期,直接从浪漫文学到了现实主义文学。
在德国文学界,同样发生过转变。“直到20世纪60年代,西德的文学史研究才改变了这种态度。而另一方面,左派或者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者,又倾向于只谈青年德意志,对另一些‘保守的’、‘反动的’作家不屑一顾”。所以,文学史上对这个时期的称谓非常混乱,有的称“比德迈耶时期”,有的叫“复辟时期”,有的是“三月前”,有的是“青年德意志”,有的叫“晚期浪漫文学”或“早期现实主义”。中国出版的《德国文学史》对这一时期有过如下称谓:三月前文学(98版《德国文学简史》)、比德迈耶文学和三月前文学(2008版《德国文学简史》)、从1815年到1848年的文学(2007版《德国文学史》)以及归入晚期浪漫派和早期现实主义文学(1991版《德国文学史》)。这种混论体现了文学史研究的不同出发点和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复杂多样性。
一、 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多样性
“如果我们不想把社会历史上划定某个时期的政治概念,直接套用到文学史上来。那么1815年到1848年的德国文学,是不可能有类似启蒙文学,狂飙突进文学、古典文学等能够涵盖一个时期文学主流方向的时期概念的。因为当时的文学中,几种潮流并存,截然相反,不分主次。”
主啊!给我吧!
不论是快乐还是痛苦,
只要是来自你的手中,
我都心满意足。
――默里克:《祈祷》
起来,兄弟们!高兴地投入战斗吧,
德意志人民地自由火炬在熊熊燃烧。
――哈林:《呐喊》
联想到写作时间,都是19世纪30年代,却发现它们之间毫无相同之处。实际上,它们都是对19世纪上半叶德国政治形式的不同反应。前一首诗是仍然对上帝的信仰中寻找安宁,后一首诗则号召人们起来战斗。同一时期不乏因看到世界的分裂陷入悲世悯己、甚至虚无主义的绝望境地的作家。
二、 社会政治、哲学发展的变化
正如海涅用打雷与闪电的比喻揭示思想变革的发生,研究1815年到1848年的德国文学史,不能抛开先期或者同期的哲学发展状况。这个时期的哲学与文学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哲学影响文学来解释。有时,文学为哲学的发展作了先期准备,有时,又是哲学的发展决定了文学的发展方向。这种相互关系,往往是对历史事件做出的彼此不相关的反应。
这期间,产生了黑格尔哲学学派的分裂、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所带动的由封建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圣西门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兴起,施特劳斯对正统上帝形象的解体,这一切都与文学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发展起来的。康德在他的认识论中划分了主体和客体,并强调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而作为康德的学生,费希特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我们从自己头脑中投射到外界去的图像。客观世界是人主观想象力的产物。费希特把唯心主义彻底贯彻了。他对自我意识,也就是创造性想像力的推崇,对早期浪漫派产生了影响。
谢林从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谢林认为,费希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