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湘西侗族地区芦笙舞蹈调查与思考.docVIP

对湘西侗族地区芦笙舞蹈调查与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湘西侗族地区芦笙舞蹈调查与思考

对湘西侗族地区芦笙舞蹈调查与思考   【摘 要】处于湘西地区的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属于典型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处偏僻,古朴浓郁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保存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丰富,但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以及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无法原汁原味传承,甚至面临消失。加强对“侗族芦笙舞”为代表的老少边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有助于更好保护珍贵民俗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大进步、大繁荣。   【关键词】侗族芦笙;历史;现状;保护;思考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111-02   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湘西最南端,是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之地。境内居住着侗、汉、苗、瑶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 18.4 万,占总人口81.4%,侗族人口17.6 万,占总人口78.3%①。1954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侗族自治县,是全国最早成立侗族自治县之一。“侗族芦笙”是该县广泛流?髅窦淅制鳎?其传承面积约为全县面积70%,分布于各乡镇村落。2008年6月,“侗族芦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 年,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侗族芦笙)”,因其丰富独特芦笙文化,也使通道侗族自治县有着“全国芦笙艺术之乡”美称。   一、“芦笙舞蹈”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芦笙从唐代起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在当时,“芦笙节”以芦笙为主要表现形式,已经成为这些地区民间相当盛行的文化活动,深受百姓喜爱和欢迎。②据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述:辰州、靖州“男未娶者,以金鸡羽插髻……农闲时,至一二百人为曹,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明朝邝露《赤雅》载:峒亦僚类……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靖州直隶州志》(道光版?卷十一)载:“侗每于正月内,男女成群,吹芦笙各寨游戏。彼此往来,宰牲款待,曰跳歌堂,一曰皆歌。中秋节,男女相邀成集,赛芦笙,声震山谷。” 清代《小方斋舆地丛钞》记:“苗(侗)之未娶者曰罗汉”“皆誉插鸡翎,于二月群聚歌舞”。以上记载,都可以知晓侗族芦笙舞概貌。   现在,该县每年都会举办以芦笙表演为主题的侗族芦笙文化艺术节,继续传承、推广这一极富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   二、“芦笙舞蹈”的表现形式   “芦笙舞蹈”主要以芦笙为伴奏乐器,并围绕着芦笙跳民间舞蹈,这是通道侗族多种民俗活动重要内容③。它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较为“专业型”,多表现为独吹、独舞,在人们生产劳动和动物形态动作中获得灵感,且具备一定难度。其表演形式有鱼跃式、采花式、盘龙式、斗鸟式、赶虎式、猫旋柱式、拌草式、鹰翔式、滚车式等。二是较为“业余型”,主要表现为吹芦笙自吹、舞蹈者独舞,大号芦笙在表演过程中占据正中央位置,年轻女性以此为中心,用提油灯,摆手帕、打花伞形式围成一圈,或进或退,膝部屈伸变换动作,合着芦笙节拍舞蹈,一群男子手握小号芦笙在姑娘外围边吹边舞,舞者们按照一定舞步要求,不时交换位置,场面壮观,气势非常。   此外,“芦笙舞蹈”还散落在各种时节④。如农闲时节侗寨会集资制造芦笙,集会研讨芦笙曲目;每逢节日或是家逢喜事,亲朋好友、街坊邻里也会组成芦笙队伍,载歌载舞,抒发情感。每年正月,大家都涌上街头,以芦笙为媒,行歌坐夜。把欢乐、和谐、互助、友好氛围推向极至。   2016年1月15号,就“芦笙舞蹈”如何进行具体表现论题,笔者专门赴通道芋头古寨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土生土长擅长唱侗戏、吹芦笙侗族老伯,也观看了村里民间艺术团实景表演,使我对“芦笙舞蹈”有了新感触。   (一)图腾崇拜鲜活体现。侗族人民认为万物有灵,信奉自然崇拜和种类繁多图腾崇拜。崇拜自然对象主要有天、地、日、月、火、树木、稻谷以及牛、鱼、龙、鸡等。在侗族“芦笙舞蹈”中都能找到图腾影子。   (二)体现丰收渴望与喜悦。侗族“芦笙舞蹈”更像是一种仪式性舞蹈,因为在古代,播种前或是祈求来年丰收,以及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都会用芦笙来起舞,所以每到农历立春以后,侗族人民就会穿起节日盛装,由寨主主持祭祀,然后跳起芦笙舞,再进行新一年春耕。   (三)发展形式不断演变。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芦笙舞蹈”功能发生转变,形式出现变迁。它已不完全是祈求神灵祭祀活动或表达稻谷收获后喜悦,也逐步发展为由侗族男女青年参加求偶、自娱舞蹈。也是侗族人民迎接尊贵客人仪式之一。每当村寨有贵客到来,寨子里村民就会身着侗族盛装,女生唱拦门歌,男生头缠白色头巾,两侧分别插有银首饰和野鸡毛,上衣背褂绣着各种图案,下着红、黄、蓝、绿、白等各色布条裙子,裙子下摆系着鸡毛,脚套白袜,穿着正式芦笙服在宅门两侧舞起迎宾芦笙舞。   在芦笙舞起舞时,所用芦笙种类也发生变化,除会用到大、中、小号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