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博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文明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博弈   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事关人类生死攸关的重大课题,上帝留给人类做出最后抉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据报,2010年,全世界有320万人因暴露在大气污染中而过早死亡,另有22.3万人因空气污染直接死于肺癌。江苏一8岁女童确诊为肺癌,就是因为家住在马路边,长期吸入大量尘埃所致。导致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就是人类自己。长期以来,总有人无视人为活动对生态的巨大影响。联合国提供的最新权威研究报告证实,人为因素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主因。关注生态危机,建立生态文明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不过,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在与以四大思潮即无止境的消费、科学技术的滥用、国家与民族利益至上、现代化思潮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博弈的过程中,生态文明未必占据上风。至少从眼下看,这种博弈还是人类中心主义略胜一筹。在可预见的未来,两者的博弈还难分伯仲。这就很令人担忧。因为,结论是非常明确的,人类中心主义不祛除,四大思潮就会持续发作,生态文明的主体地位就难以确立,生态危机就会持续恶化,最终吃亏的还是人类。   无止境的消费   人类过往的活动模式,虽说经历过数次革命与质变,但最具破坏力的无疑就是当下还在延续的消费需求拉动生产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需求刺激消费;消费拉动市场;科技促进生产。马克思对资本与利润的关系有这样的论述: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下任何罪行。这能单方面怪资本家吗?看看消费者的嘴脸:见什么都想据为己有,奢侈品消费纯粹是为了满足虚荣心。   现实生活中消费与生态相冲突的事实随处可见。比如一次性消费,环保志愿者一再抵制,可事实上,一次性消费的商品与服务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了,背后的原因就是巨大的市场利润。过度消费是另一种违背生态学原理的消费行为,有人形象地说过,一个美国人的消费顶得过几个乃至几十个非洲人的消费。全球奢侈品销售,变化的只是市场,不变的是消费者的虚荣心和占有欲。有学者指出,有还是没有,这是美国消费主义的精髓,也是资本主义的动力。美国约有90%的生产力直接或间接用在了满足人的消费需求。消费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成了刺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   种种事实表明,人的消费需求是无止境的,当旧的欲求满足后,又会孳生新的消费欲求。生态的承载量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消费需求是无限的,这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罗马俱乐部上世纪70年代,就向人类发出警告《增长的极限》。告诫人类必须立即行动起来,改变现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可是近半个世纪的时光过去了,人类似乎还是顾不上认真地考虑生态文明,看样子面对人类的消费欲求,生态文明建设还将被一再押后。   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   所谓唯科学主义思潮,是指以科学作为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而在社会现实中普遍盛行的,科学万能、技术至上、专家思维和理工霸权等现象。   科学技术曾经帮助过人类摆脱完全对自然的依赖,使得人类取得战胜自然的硕果。但不容否认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尤其是当科学技术的作用被无限夸大的时候,往往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比如,核能的发明和利用,导致核武器成为现实,即使是民用的核电站,一旦发生意外,也会给生态带来灭顶之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已成为过去时,但它已经造成了一次巨大的生态灾难。而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与核污染还在继续。   人类曾经数次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生态,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生物圈二号。约翰?麦可菲在《控制自然》一书中也列举了好几个案例:洛杉矶沉砂工程(防泥石流);密西西比河大坝(抗洪);冰岛引水浇灭岩浆。最终的结局,人类都不是赢家。   至于说以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高科技的许多成果,更是对生态文明构成了颠覆性的威胁。一旦生命可以被批量制造,而不是自然繁衍,这就完全改写了生命的遗传本性,很可能引发升级版的生态危机。我把它称之为制造人的时代。笔者曾读过玛丽?雪莱(诗人雪莱的夫人)创作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科学家亲手制造的机器人,最终杀死了好几位科学家的亲人和朋友。也就是说,早在1918年玛丽?雪莱就以科幻小说的形式预言了机器人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无独有偶,阿道斯?赫胥黎也在1932年出版的《美丽的新世界》一书,预言了科技可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作用。   俄罗斯学者别尔嘉耶夫说,我们时代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引起的,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态度。技术毁灭生活中一切有机的东西。看看我们身边被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东西,许多无法参与自然的循环。对自然生态来说,这些人造出来的东西,就像是怪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技术一手制造了生态的危机。然而,却有许多科学家和政府官员,热衷于用工程技术的办法治理环境,结果总是事与愿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