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制诗妥协策略下政治文本.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应制诗妥协策略下政治文本

应制诗妥协策略下政治文本   摘要:梁和唐是访寺应制诗创作的繁荣期,梁访寺诗的结尾多弘阐佛理,表达对佛法的解会、赞叹和皈依之情,而唐诗的结尾则无一例外为颂圣,并且以“大风”、“湛露”、“南薰”等有儒家意味的典故入诗。梁帝王多笃信佛教,且躬自修持,唐诸帝王虽尊崇佛教,然其目的在于利用佛教,援佛助儒,以为治国之纲。应制诗人考虑到身为“裁判”的帝王对佛教的态度,对自己诗歌的内容作出了微调,甚至不惜隐藏自己对佛法的怀疑或信仰,从而使梁和唐访寺应制诗出现了微妙的区别。这种情况反映出应制诗作为一种优质“文化资本”所具有的政治性、功利性以及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掩蔽”性,而对信仰的“隐藏”则表现出应制诗所具有的工具性。这些都使应制诗成为一种政治文本。反映出士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采取的妥协策略及其与王权“博弈”中的焦虑和无奈。   关键词:访寺应制诗;佛教;妥协策略;政治文本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0)05-0113-05      一      访寺应制诗是臣子扈从帝王、王侯及太子等临幸寺院时所作的应制之作。梁和唐是访寺应制诗创作的繁荣期,共有作品74首,占唐前79首此类作品的94%①。这两个时期帝王大多信奉佛教,常率臣僚游山访寺、做法事、布施及修浮屠,其间或命臣子赋诗以志,或兴起作诗命臣下赓和,纸墨遂多。细读这些作品,笔者发现两个时期的访寺诗内容上有微妙的区别,试举例说明:   美境多胜迹,道场实兹地。造化本灵奇,人功兼制置。房廊相映属,阶阁并殊异。高明留睿赏,清净穆神思。豫游穷岭历,藉此方春至。野花夺人眼,山莺纷可喜。风景共鲜华,水石相辉媚。法像无尘染,真僧绝名利。陪游既伏心,闻道方刻意。   王同《奉和往虎窟山寺》      此诗为奉和简文帝《往虎窟山寺诗》而作:先言临幸寺院,接着描述寺院建筑的宏伟和驾幸盛况,最后是诗人的反应,为典型的“三部式”结构。美国学者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分析宫廷诗时,对这种“三部式”结构有精到的剖析,他指出“三部式”诗歌的结尾“反应”是一首诗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因为它反映了诗人对所述事件的态度和观点。此诗的结尾“反应”为“法像无尘染,真僧绝名利。陪游既伏心,闻道方刻意”,赞扬佛法的清净高妙和僧人的潜心修佛,自己也因“闻道”而受到点化和感悟,并且“伏心”。南朝访寺应制诗都有一个这样的“尾巴”,如“愿托牢舟返,长免爱河深”(王训《奉和同泰寺浮图》),“实归徒荷教,信解愧难酬”(陆罩《奉和往虎窟山寺》),“方欣大云溥,慈波流净宫”(萧纲《游光宅寺应令诗》),“方应捧马出,永得离尘蒙”(庾肩吾《咏同泰寺浮图》),“尘情良易着,道性故难缁。承恩奉教义,方当弘受持”(王台卿《奉和往虎窟山寺》)等等,这些诗的“反应”或弘阐佛法,或表示对佛教的认同、向往和皈依。归结为一点,南朝访寺应制诗始终是以佛教为中心,在描述帝王驾幸寺院的盛况后,其旨皆归于佛教本身。我们再来看唐访寺应制诗:   宝地邻丹掖,香台瞰碧云。河山天外出,城阙树中分。睿藻兰英秀,仙杯菊蕊熏。愿将今日乐,长奉圣明君。   李恒《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诗先言寓目寺院的胜景,接着用“睿藻”与“仙杯”颂君臣同乐、搞披绚藻,最后以“长奉圣明君”作结。全诗与佛法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对帝王的歌颂。综观唐时访寺诗,几乎全部是以“颂圣”为其结尾反应模式,如“顾惭文墨职,无以颂时康”(马怀素《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解琬《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献觞乘菊序,长愿奉天晖”(麴瞻《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至德覃无极,小臣歌讵酬”(毕乾泰《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愿君无量寿,仙乐屡徘徊”(张说《奉和同皇太子过慈恩寺应制二首》其一)等。甚至僧人写的访寺应制诗,其佛教的成分也很淡薄:   珍木生奇亩,低枝拂梵宫。因开四界分,本自百花中。当夏阴涵绿,临秋色变红。君看药草喻,何减太阳功。   广宣《寺中柿树一蒂四颗咏应制》      广宣诗咏柿,前三联言佳木生萧寺,应节而贮碧焕朱,局势平平,收笔忽一转,托出诗旨:帝王是泽被万物的“太阳”,连区区一株祗园柿树亦能悉心垂怜,颂圣之心可谓露骨。更有甚者,部分唐应制诗人在访寺诗结尾运用了儒家意味浓厚的典故,如“同沾小雨润,窃仰大风诗”(赵彦昭《奉和幸大荐福寺》)、“秋风词更远,窃忭乐康哉”(樊忱《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尧年将佛日,同此庆时休”(李迥秀《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愿献延龄酒,长承湛露欢”(岑羲《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愿以醍醐参圣酒,还将祗苑当秋汾”(沈俭期《从幸香山寺应制》)、“还将西梵曲,助入南熏弦”(李峤《闰九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