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论文.docxVIP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论文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摘 要 耕作方式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小麦生长发育。传统耕作方式及保护性耕 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麦产量。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技术结合传统深 耕及免耕的优点,在多地的试验示范中增产效果显著。 为深入探究耕层优化技术的增产机理,于 2012~2013 年在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试 验基地进行耕作方式试验,比较研究旋耕、深耕和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技术 3 种不同耕 作方式下不同土层土壤理化特性的差异,包括土壤容重、含水量、土壤速效养分含量、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等。结果表明,旋耕、深耕处理土壤犁底层明显,双 行匀播耕层优化技术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显著降低 20~40cm 土壤容重;同时在小麦 不同生育时期均维持土壤较高含水量,增强土壤蓄水能力;与旋耕和深耕相比,耕层 优化明显提高了 20cm 以下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同时该技术促进 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的提高及土壤酶活性的增加。表明耕层优化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小 麦根际土壤的土壤理化性状。 对冬小麦根系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系面积等根系空间分布及根系活力和根系 衰老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耕层(0~15cm)根系分布的影响较 小;深层土壤旋耕处理下根重密度、根长密度及根系表面积最小,其次为深耕。耕层 优化下,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有利于根系下扎,根系分布向深层扩展,根重、 根长密度及表面积最大,根系活力也表现出相同趋势,耕层优化延缓根系衰老,在灌 浆期保持根系较高活力。 对 3 种耕作方式下群体动态、叶面积指数、旗叶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生物 产量、最终产量及产量结构等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耕层优化双行匀播技术能提 高小麦群体分蘖能力以及分蘖成穗率;在小麦生育中后期,可以有效延缓小麦旗叶叶 绿素降解,延长光合时间和提高光合强度,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增加干物质积累 和转化。与深耕和旋耕处理相比,耕层优化双行匀播处理使灌浆中后期旗叶水分利用 效率分别提高了 14.12%和 19.21%,旗叶光合速率分别提高 13.33%和 25.08%,使小 麦产量分别提高 8.11%和 13.29%。 关键词: 耕作方式;土壤理化特性;根系分布;旗叶光合;产量 I 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 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Abstract Tillage methods affected soil properties and the growth of wheat.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ditional tillage and conservation tillage reduced wheat production to some extent. Double row sowing-topsoil modification technology (DS-TOT),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deep tillage and no-tillage, increased production significantly in many tested fields. This research included three aspects to study intensively the mechanism of production increasing caused by DS-TOT. The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including deep tillage, rotary tillage and DS-TOT, on soil bulk density, water content of different periods, soil available nutrients,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an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in a field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S-TOT could ameliorate soil physical structure and reduce soil bulk density. Compared with deep tillage and rotary tillage, DT-S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water content in different wheat growth stag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