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质感过时UI图标设计手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质感过时UI图标设计手段

微质感过时UI图标设计手段   图形用户界面(简称GUI)的历史一直都离不开隐喻,而这种设计手段的优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辩论。时至今日,这种设计方法是否已经过时?我们是否有更好的方式?传统与新风格又将怎样影响着我们呢?   隐喻作为一种主流的设计方式广泛运用在界面设计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GUI的创造,经典的例子便是桌面、文件夹、垃圾桶……这些老生常谈概念。因为源于真实生活,隐喻的天然优势便是利用熟悉感帮助用户理解和上手,并带来亲切感。虽然常被简单地认为是模拟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外观(即拟物),但隐喻其实是一个综合的手段:包括视觉层面的拟物;行为的模拟(常利用动画效果加强);以及对整体概念的利用。   拟物与行为隐喻   众所周知,苹果已经将拟物设计演绎得炉火纯青。先不说Mac OS X上各种材质和复杂光影的写实图标,在iOS 6上滑竿的金属圆形按钮不仅模仿了金属纹理,倾斜手机时还会像真的金属一样改变光泽的角度。苹果的拟物已经达到了对细节的精确追求,暂且不论这种极致求真的细节对体验的提升到底有多大意义,但它符合苹果所追求的品牌视觉风格。在一个追求真实的原则下,任何对真实细节的提升都是值得钦佩赞许的。   行为的隐喻同样来自真实世界,但不像拟物那样显而易见,它伴随着操作发生,自然而然。另外,有些网站的内容在阅读时,篇幅达到一定程度,滚动条往下翻滚就会在旁边出现剩余篇幅的气泡提示。告知用户余下的内容还有多少字,预估还剩下多少阅读时间等,这就非常符合生活习惯,与之类似的还有Kindle底部的阅读提示。   相较于苹果的Skeuomorphs(拟物形),Metro设计原则坚持极简、内容优先,强调排版、动态和真实的数字场景,与之产生的设计语言延伸到视觉风格便是不再利用Skeuomorphs,取而代之的是高度抽象的视觉符号和一再强调的信息,这无疑是一个显眼的革新(当然Metro的革新远不止于表面)。   那么真实的数字场景是否与隐喻不再关联呢?回想一下Windows 8的边缘交互支持上下左右滑动手势,在真实世界中人们在一个工作台上就可以完成多项工作,所需要的东西顺手撷来而并非只能在卧室看书或只能在书房写信。由此可见,如果要完全脱离真实世界,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并不现实。事实上,数字时代的隐喻更为深入和抽象,体现在行为、逻辑,甚至世界观,所以才有真实这个前缀。当然深入到一定程度把它们称之为隐喻并非那么合适了,但的确曾是以隐喻为起点的。   微软的Metro一再强调信息,它们才是用户关注的内容。因此界面中省去了一些控件代替以手势响应,而不能省略性地采用抽象符号。与之相反,传统的系统和应用常会有一个容器包裹在信息之外,镶嵌其间的控件图标在视觉上做了不同程度的刻画。于是在新旧观念的冲击下,信息之外的部分便开始暧昧不清了。   回归之前所提,关于内容本身如何界定还是一个问题。Metro认为信息才是内容,其沉浸式是沉浸在信息的海洋中。而在传统的界面中我们可以认为那些承载信息的容器环境也是内容的一部分。因此,iOS的沉浸感强调的是整体氛围的融合。   这样看来,信息之外的内容并非纯装饰。不过随之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效率与风格。纯信息的展示更为高效,帮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和海量的信息中更快得达成目的,是工具化的。而对于环境的渲染更适合调动情绪或者传达某种生活的态度,例如游戏界面。而在更多的实际运用中,设计上常会有各种折衷。至于风格,则属于审美的范畴而并非道德。审美涉及到品位,因人而异,并且总是与时代和历史相关。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将GUI产生之前比作原始时代,那么拟物和Skeuomorphs更像是古典时期,也难怪有人说Metro是交互设计的包豪斯运动。不过历史总是螺旋前进而非简单直线,就算“大势已去”,也总会存在各种回潮。回想我们现在所处的语境,也许各取所长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微质感的应用与权衡   提出微质感的概念便是这种在效率和风格之间的权衡。所谓的微质感是区别于Skeuomorphs的超质感和 Metro高度抽象化之间的中间层次。“微”可以理解为微弱微小,微乎其微。微本身是一种可选的程度而非定量。但这个程度并不宽广,否则就失去了个性和品牌意义。   微意味着用尽可能少地添加达到目的,质感具有隐喻的意味。也就是说灵活运用一点隐喻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泛滥。这有点类似深泽直人说的“这样就好”。   超质感的拟物图像更像是一件艺术作品,它属于图像信息的范畴,却不是十分适合当作图标或控件。Pixelmator的功能图标做了相当程度的精简,但还是保留并强化了来自真实世界的光影材质,它们看上去闪亮簇新。谷歌Chrome商店中的系列应用图标则非常收敛,利用必要的符号传达含义,点到为止,唯一一处额外添加的那块阴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