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解读古典诗词金钥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意象,解读古典诗词金钥匙

意象,解读古典诗词金钥匙    [摘要]“意象”就是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只要掌握了意象这把金钥匙,加以疏通诗面,体会意境,自然就可以提高审美能力了。   [关键词] 意象 意境 审美搜集整理 联想再现 逐层深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而诗词鉴赏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如璀璨的明珠。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这些诗词具有意境美、情感美、韵律美等,读来可以让人受到美的熏陶。   然而怎样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十年初中语文教学和四年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诗歌之所以能够传情达意依靠的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的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有如下特征:(一)从表面上看,它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二)从结构上看,它包含虚实两部分。(三)从审美上看,它具有韵味无穷的特点。总体上来说,这个概念包含虚实两部分,而且虚实相互作用。一实即可触之景也,一虚即情和景互动产生的想象空间。   这虚和实的相互作用即情和景的相互融合又产生了另一个概念――意象。“意象”的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它既可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人事,但一样都融合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因此,鉴于诗歌意象本身的特点和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可在实践中运用以下方法来引导:   一、搜集整理法   我们的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有许多此类包含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及意象。如“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一直受到文人的偏爱。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陶然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悠然,同时也感受到了菊花的高洁之气。李清照的《醉花阴》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即菊花,李清照自比菊花,一方面暗示在别中的憔悴和期待,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品。   又如古诗词中常见的内涵丰富的“月”这个意象。“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是思乡怀远之月;“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员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这是相思之月。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 “柳”含惜别之意,“红豆”含相思之情,“大鹏”含志向高远之意,“梧桐”是凄苦的象征,并且这些意象在诗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内涵。例如《说‘木叶’》一文中提到木叶这个意象。从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开始使用这个意象开始,后来诗人陆续运用了这个意象。谢庄在《月赋》中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在《临江王节士歌》中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普云歇山”;?毋⒃凇兜芬率?》中说:“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沈?缙谠凇豆乓狻分兴?:“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木叶”这个意象在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内涵。以秋风当中枯黄的树叶往下凋零的情景表达一种悲秋之意。与此类似的很多意象都经过了这样一个由具体情况下的使用到最后固定成具有一般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很多古诗词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情感内涵。因此,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活动中搜集整理古诗词中常用的一些具有固定情感内涵的意象并牢记。   二、联想再现法   意象在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审美时,需要读者的历史积淀去呼应。而中国古诗词又特别强调“以不尽尽之”,特别重视“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的表现。于是,从自身经验出发,以联想来填补和创造诗人特意留下的“空白点”,就成就了一门读的学问。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花的意象就有多种可供联想的潜在方向。“花已尽”乃是暮春时节的景象,李清照触景伤怀,深感“物是人非”,自己如凋零的花儿,深爱的丈夫已病逝,自己又因战乱颠沛流离,家思国恨,一起涌上心头,情郁于中而发乎其外,所以 “倦梳头”“泪先流”。一时,旧时的欢乐景象和眼前的凄惨景象出现了瞬间的交错,这些景象即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