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兴化寺唐宋摩崖石刻初步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徐州兴化寺唐宋摩崖石刻初步探究

徐州兴化寺唐宋摩崖石刻初步探究   徐州兴化寺大佛之下的摩崖造像54龛,题记16方,共分为五个区域,始凿于盛唐时期,北宋初期亦有开凿,窟龛规模较小,出资供养人为民间人士。造像题材中的毗沙门天与密宗无关,而是战神的形象,反映出当地百姓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下,寻求神灵保卫的心理安慰。   兴化寺位于现江苏省徐州市南郊和平南路云龙山之顶,该寺内现存始凿于北魏拓跋焘正平元年,即刘宋元嘉二十八年(451)的半身阿弥陀佛像,在阿弥陀佛像边的山崖问密布着大小不一的佛龛,多数已残毁。1993年底,兴化禅寺在拆除韦驮殿,兴建大雄宝殿时,于地面下10米深处的基岩上发现成组的佛龛造像,共有70余个佛龛,38方题记,195尊佛教人物造像,但笔者在2014年10月、11月和2015年5月三次实地考察时,仅找到54个佛龛,16方题记,其余佛龛与题记可能被新建的柱子或房屋所遮挡住了,所以未能找到。本文仅对此54龛摩崖造像及16方题记进行初步的探讨。   古籍中较早对云龙山兴化寺的记录是明正统本《彭城志》的卷五中有兴化禅寺和《重建云龙山兴化寺碑》的记载。今人最早对云龙山兴化寺进行研究的是张寄?C先生,他根据旧五代史和宋朝苏颖集子里的《魏佛狸歌》,推断出半身阿弥陀佛像的雕凿时间,因其文撰写时间是1993年之前,所以未提及1993年发现的摩崖石刻;窦修林先生从唐刻风韵、惠能神会像之论、密宗造像三方面论述云龙山唐宋摩崖石刻;徐延平先生简单介绍了石佛与大雄宝殿的情况;刘珊先生主要论述了云龙山唐宋摩崖石刻的艺术感染力,并且呼吁对摩崖石刻提供更好的保护。上述文章都仅是对云龙山摩崖石刻进行大致描述,并未涉及任何问题,笔者先后三次对云龙山摩崖石刻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基本材料,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窟龛概况   1.窟龛的分布情况   兴化寺阿弥陀大佛背西面东,唐宋摩崖石刻依山势南北走向开凿,山体的正中间凿有石台阶,摩崖造像位于石阶两侧,从南向北可分为五个区,依次为I区,II区,III区,IV区,V区,窟龛的编号标准是从南向北按I区至V区依次编号,每个区再分排编号,则按从上至下,从南向北的顺序,佛龛编号为字母K加上序号,题记编号为字母T加上序号(图一)。I区有17个龛,1方题记;II区有6龛,1方题记;III区有1龛,4方题记;IV区有2龛,1方题记;V区有28个龛,9方题记,总共54个窟龛,16方题记。   2.窟龛的形制   云龙山唐宋摩崖石刻的窟龛形制可分两大类,第一类单层龛,是指山崖面上仅有一层龛,龛内所有造像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单层龛依据龛楣形式不同,又为三种形式:方形龛,尖拱形龛,不规则形龛。第二类是双重龛,是指山崖面上有两层龛,外围是尖拱形龛,内围主尊单另再开一龛,依据龛楣形制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梯形龛楣和帷帐形龛楣。   二、造像题材研究   兴化寺唐宋摩崖造像题材按组合形式可分为一佛二胁侍菩萨、一佛二胁侍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飞天、毗沙门天王组、西方三圣、一佛二供养人、双身菩萨立像、单尊佛、单尊菩萨像,具体情况见表一。   1.以佛为主尊的造像题材   兴化寺摩崖造像以佛为主尊的造像居多数,佛像均着通肩式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整体造型体态饱满。雕刻较早的佛头部略显得偏大,身体略显得稍短,面相丰满,脸庞偏方,应是继承了北周佛教造像遗风。雕刻较晚佛像头部与身躯的比例趋于合理。如K12(图二)。   2.以菩萨为主尊的造像题材   兴化寺摩崖造像以菩萨为主尊的造像数量不多,第1区上排的K3、第V区第3排的K35、第V区第4排的K50和K53、第V区第5排的K54,共5个龛。菩萨形象均为立像,有的头部残损,仅存身躯,从手中所持物为净瓶,可判断为菩萨立像。K35的双身菩萨立像保存完整,头戴宝冠,手持净瓶,双足立于莲花坐上(图三);K53的题材组合方式独特,主尊为手持净瓶的菩萨立像,两侧为双手握剑的武士形象(图四),这种组合形式并不见于其他佛教石窟或是摩崖石刻中,应是结合了当地民俗信仰。   3.毗沙门天王为主尊的造像题材   印度原始佛教以须弥山为宇宙的中心,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个洲,其中位于北方的为北俱罗洲,其首领是毗沙门天王,又称多闻天。毗沙门天王,是梵文Vai Srava口a的音译,Vai是多、普、遍的意思,Srava口a是闻,听,谛听之意,所以毗沙门天王又被称作北方多闻天王,其原形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天神俱毗罗(Kubera)。兴化寺唐宋摩崖造像中毗沙门天的形象有四处,且造型非常相似,都是一手执戟稍,一手捧塔,脚踩夜叉的正面直立像(图五)。这与佛经记载中描绘的毗沙门天形象相一致,如《摩诃吠室哕末那野提婆喝哕阁陀罗尼仪轨?画像品第一》中记载:“毗沙门天王,身着七宝金刚庄严钾胄,其左手执三叉戟,右手捧塔。其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