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能力训练1 1.5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认知 1-12 绘图说明垭口的地形特征。 1-13 绘图说明山岭地貌的形态要素。 不错顺口醋酸多次 * 任务1.1 地质作用认知 任务1.2 矿物鉴定 任务1.3 岩石鉴定 任务1.4 地质构造 任务1.5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认知 任务1.6 地下水分析 学习情境1 工程地质认知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是两门密切联系而又不同的学科。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地貌不同于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起伏形态的外部特征。地貌学 是专门研究地壳表面各种起伏形态的形成、发展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使用上也常有区别 地形图一般指比例尺大于1:100万, 着重反映地表形态的普通地图 而地貌图则是一种主要反映地貌形 态——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专题 地图 1.5.1 地貌概述 大如大陆、洋盆、山岳、平原,其形成主要与地球内力地质作用有关 在测绘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总称。 地形起伏的大势一般称为地势。 地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地貌发展变化的物质过程称地貌过程,包括内力过程和外力过程。 地貌是内力过程与外力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 地貌形态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小如冲沟、洪积扇、溶洞和岩溶漏斗,主要由外力地质作用塑造而成 地貌学的内容,就是研究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和分布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和改造自然。 二、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最新阶段,它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地球发展历史有43亿年以上,而第四纪却非常短促,约180万年左右。但在第四纪时期内,地球上进行着的各种地质事件,显著的气候波动。人类的发展,哺乳动物的兴盛和新构造运动等等,不仅与人类的过去而且与人类的现在和将来都有直接关系;而人类今天的活动反过来对第四纪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又起着重要影响。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加强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具有很重要的实际价值。 1.5.1 地貌概述 地 貌 地貌条件与公路工程的建设及运营有着密切的关系。公路常穿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貌条件是评价公路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种不同的地貌,都关系到公路勘测设计、桥隧位置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和养护工程等。为了处理好公路工程与地貌条件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地貌知识。 地形:指地表既成形态的某些外部特征,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空间分布等,实际就是地表的形态。 1.5.1 地貌概述 地貌: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的长期进行,在地壳表面形成的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称为地貌。 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共同控制.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表的其本起伏形态-大的隆起与大的凹陷。外力地质作用削高填平,夷平地表。 1.5.1 地貌概述 地貌形成、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某一时期的地表形态,取决于当时及以前一定时期内、外力地质作用之间强烈程度差异-量的比例关系。 内力地质作用使地表上升的上升量远大于外力地质作用的剥蚀量,则地表就会升高,形成山岭地貌。 内力地质作用使地表上升的上升量小于外力地质作用的剥蚀量,则地表就会被夷平,形成剥蚀平原。 如果内力地质作用使地表下降的下降量远大于外力地质作用的堆积量,则地表就会下降,形成低地。 如果内力地质作用使地表下降的下降量小于外力地质作用的堆积量,则地表就会被填平,形成堆积平原。 1.5.1 地貌概述 地貌分级 不同等级的地貌,其成因不同,形成的主导因素也不同。地貌等级一般划分为四级: 巨型地貌:大陆与海洋,大的内海及大的山系都是巨型地貌。巨型地貌几乎完全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所以又称大地构造地貌。 大型地貌:山脉、高原、山间盆地等为大型地貌,基本上也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中型地貌:河谷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等为中型地貌,主要由外力作用造成。内力作用产生的基本构造形态是中型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地貌的外部形态决定于外力作用的特点。 小型地貌:残丘、阶地、沙丘、小的侵蚀沟等为小型地貌,基本上受着外力作用的控制。 1.5.1 地貌概述 地质学上地貌的形态分类 形态类别 绝对高度(m) 相对高度(m) 平均坡度(°) 举 例 山 地 高山 >3500 >1000 >25 喜马拉雅山、天山 中山 3500~1000 1000~500 10~25 大别山、庐山、雪峰山 低山 1000~500 500~200 5~10 川东平行岭谷、华蓥山 丘陵 <500 <200 闽东沿海丘陵 平 原 高原 >600 >200 青藏、内蒙、黄土、云贵高原 高平原 >200 成都平原 低平原 0~200 东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