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戏曲未来思考
戏曲未来思考
曾几何时,戏曲是中国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五花八门的戏曲腔调响彻城乡,戏曲文化无不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着国人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有着悠久历史的戏曲却逐渐退出了大众娱乐的视野,沦为少数相关专业人士自娱自乐的高雅艺术。
然而戏曲的衰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假如仅就其本身问题来说,首先,我认为新时期戏曲剧目在选材、剧本处理上的失当,乃是戏曲当前缺乏观众的关键所在。许多戏曲从业人员一味追求戏曲剧目的“精英化”方向,把戏曲过分“神圣化”、“殿堂化”,结果令戏凸越来越背离广大观众的审美需要。他们认为:传统戏曲的道德观、价值观太落后了,故事也过于陈旧,认为新一代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戏曲作品。当然,这种论断也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不可否认,传统戏曲现在看来确实节奏过于拖沓,思想也不太符合当代标准,革新、发展是完全需要的。但这些戏剧从业人员却没有看到人类的审美有随时代变化的一面,但也有很稳定的一面,因此戏曲新剧目的创编必须随时代渐进,而并非和传统彻底剥离。
比如他们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爱好出发,想当然地认为戏曲的现代化就是和传统道德观、价值观决裂。于是新编剧目处处与传统背道而驰,强调思辨性、哲理性,剧情时时出奇,刻意制造一些匪夷所思的人生两难处境,思想上则强调空泛、抽象的“人性”,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打出“文化批判”的旗帜,从各个角度抨击中国传统道德的虚伪与腐朽,但剧情的走向却往往最终归于虚无,在批判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起新的理想标杆。例如号称“都市新淮剧”的《金龙与蜉蝣》,与其说是描写了“帝王人格”和“平民人格”的矛盾撞击,不如说是暴露了人性在困境下的巨变与扭曲。因为戏里“平民人格”并没有显示出它的力量,反而被吞噬。剧中主要人物都无一幸免地趋向于“恶”,最后当原本纯洁的男孩杀死亲爷爷金龙后,也没有去完成父亲蜉蝣未实现的心愿返回乡野,而是被推上宝座,成为了新一代君王。另外一些较有影响的剧目如《秋风辞》、《节妇吟》等也是一样,都无一例外地深刻描写了人性的阴暗和人类的无助。应当承认,这样的剧本无疑是严肃的,艺术质量很高,触及到了一些生活的本质。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让他们如此接受这么灰暗的理念却是极其残忍的。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戏曲是他们的工作,所以勤于思考,善于挖掘,但大多数观众来到剧场看戏,只是休闲娱乐,不是来跟“人性”较劲的,更不是为了接受教育。他们没有“精英们”那么深刻,日常面对的生活也远没有戏中的复杂。所以大多数人还是希望通过艺术来印证自己的信念:虽然不乏丑恶,但这个世界仍旧存在美好善良,总有些让我们值得活下去的东西。好莱坞电影模式就是如此,尽管他们发展了将近百年,但故事仍旧“换汤不换药”;尽管也经常受到全世界知识分子的批评,但仍旧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明知那只是美丽的谎言,也愿意在漆黑的影院里做一场美梦。
虽然还是会有一些高素质观众,还是喜欢具有反思精神的戏曲,但什么事也架不住扎堆儿,艺术需要独创性,这样的戏看一两出可以,但雷同的思想在大部分新编戏里不断重复,久而久之也会令人审美疲劳。而反观当代西方歌剧、音乐剧等艺术,不难看到,他们的立意、故事结构和表现手法往往各不相同,争奇斗艳,但主题大都是抒写人类共同的情感,贴近普罗大众价值取向的,并不一味强调所谓的反思或批判。可是我们的新编戏曲,却是创作者编得苦、演得苦,观众看得也苦,当戏曲失去了娱乐大众的根本功能后,又怎么能埋怨观众的逃跑?
其次,戏曲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相连的。传统戏曲在内容上“长于言情,疏于说理”,善于描摹人人皆有的普通情感,可却难于表现过于复杂、抽象的哲理,与之相适应,传统戏在表现手法上着重“抒情造境”,追求“唱念做打”的结合,强调音乐、造型等方面的形式美感。而新编剧目现在大都不再把全力放在对人物的情感描写上,而是开始侧重思辨性,沉溺于思想的复杂高深,消解了戏曲的抒情性特征。由于现在的编剧大多学习过西方话剧创作理念,于是不再注重营造“情感高潮”,而是下更大力量去构筑“情节高潮”,这样舞台空间就被复杂的情节占用,没有空余之处来展现戏曲的形式美。因此很多新编戏,演了将近一个小时,只是情节不断发展,矛盾迭起,却没有好的唱腔和身段表演展现给观众,根本不能满足戏曲爱好者的审美需求。当然这些戏并非没有大段唱腔,有的戏甚至唱段很多,但重点唱段都是安排在冲突、抉择的转折关键点上,且多注重通过词句去表明作者的观点及人生思考,大段唱都是说理而非抒情,显得干瘪、空洞,即使一时能靠哲理深刻吸引观众,却缺乏情感力量,没有重复性。所以新编戏曲不少,却没能留下几段让观众记得住的唱段,更别提广为传唱了。这一切都令观众一再失望,自然会每况愈下,退出观众的视野。而那些认为削弱抒情性、增强思辨性是现代审美的必然趋势,否则戏曲就没人看的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