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史意义下文学史写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政治史意义下文学史写作

政治史意义下文学史写作   周扬自二十多岁就步入左翼革命阵营,担任“左联”党团书记。1937年从上海来到延安,作为文化艺术界的领导人,周扬一直为毛泽东所倚重。在“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周扬一直是中国意识形态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并被称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解释者、执行者。   周扬的是非功过,需从历史的氛围来看。在党内政治生活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周扬在思想上的睿智和理论上的卓识是他人难以企及的。但是,当党内政治生活不健康、指导方针存在着严重失误的时候,周扬也难置身事外。他不但竭力宣传执行“左”的理论,而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严重伤文、伤人。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周扬对于过去“左”的思潮造成的危害,心情感到甚为沉重。他从理论的高度对自己在十七年中的工作进行了深切的反思,尤其对在“左”的路线指导下伤文、伤人的事情有了醒悟,感到十分沉痛。   子曰:“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韩愈说:“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人能知自己的过处,是大智。坚决改之,是大勇。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扬的确做到了大彻大悟,大智大勇。“文化大革命”以后,在那一个全民族反思的年月里,周扬同志真诚地、动情地向那些受过伤害的同志致歉,同时泪眼模糊地剖析自己。在谈到30年代文艺问题时,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意见尊重不够。作为一位文艺界长期的领导人、理论权威,他良知的反思具有深刻性与彻底性。   从历史的反思中向受伤害的同志表达愧疚之意,周扬首先想到的就是冯雪峰同志。   冯雪峰同志比周扬同志长5岁,他与周扬一样,都是在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大屠杀的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在周扬因白色恐怖失掉党的关系时,是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的冯雪峰和夏衍恢复了他的党籍。在“左翼”革命文艺阵营中,周、冯两人曾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是相濡以沫的同志。   遗憾的是,这种关系并没有多长时间,两人就几乎从战友、同志成为冤家对头。这起因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冯雪峰从陕北到上海没有去找周扬、夏衍等党员,而去找了鲁迅,以及“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尤其以后在鲁迅答徐懋庸信中点出“四条汉子”(田汉、夏衍、阳翰笙、周扬)的问题,使他们的处境十分尴尬。   建国以后,冯雪峰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周、冯二人虽同属文艺界,但当年“两个口号”争论的阴影,一直在他们之间游荡,不但情感隔膜,甚至思想也常处于对立状态。到1957年反“右”时,作协党组扩大会旧事重提,“两个口号”的论争又成为冯雪峰被划为右派的“罪证”之一;再往后,“文化大革命”揭幕,“国防文学”又被野心家江青诬为资产阶级口号,周扬首当其冲地被揪斗直到入狱;主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冯雪峰,也未能幸免,受到残酷的迫害。直到1975年冯雪峰生病在家,周扬从监狱释放出来,他去看了冯雪峰。两位命运多舛的同志站到了一起,相逢一笑泯恩仇,多年的芥蒂终于冰消雪融。   在这次历史的会面之后,冯雪峰写了他生命中的绝笔:《两只锦鸡》。文章中两人胸怀宽阔,对历史有深刻认识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因在文艺界工作多年,周扬、冯雪峰之间的这种戏剧性关系,我也有所了解。也许正因为如此,徐庆全同志才将这部《周扬与冯雪峰》书稿送给我,希望我能读完全稿,提提意见,特别表达了希望我为之写序的愿望。   《周扬与冯雪峰》全书25万字,比较准确地描写了两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彼此的牵绊、纠葛、恩怨,以及他们在历史风云的变幻中跌宕起伏的命运。读完这部书稿后,虽然对我很有启发,也让我颇有感慨,但要提笔写序却让我十分犹豫,难以落笔。   首先,虽然在上个世纪30年代,我作为一个进步的文艺青年,在上海左翼文艺界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音乐活动,与音乐界领导比较熟悉,但与周扬、冯雪峰、夏衍等人并未见过面。“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争论,当时我虽然在报纸上看到,但认识不深。对于周扬与冯雪峰之间的关系,根本不了解。   其次,建国后,我直接在周扬领导的文艺部门工作,但与冯雪峰在工作上的来往不多。只听说二人之间关系不很融洽,我也不很关心。及到1954年因《红楼梦》研究批判冯雪峰,1955年批判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1957年将冯雪峰定为文艺界大右派等几次“左”的批判运动中,扯到历史旧账,扯到“两个口号”论争,我都感到十分意外。我因对于这种伤人、伤文的批判斗争运动有一种天然的反感,总感到在运动中一些有才华的人被打倒很可惜,对工作、创作是很大的损失。加之我业务工作很忙,只参加了必须要求参加的一两次会,对整个批判过程基本上不关心。因而对于“两个口号”论争中的一些情况,仍旧停留在30年代的印象中。因此要我作序感到不够格,难以应允。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