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重构视野下洞庭湖退耕还湖思考
文化重构视野下洞庭湖退耕还湖思考
[摘要]洞庭湖区的社会工程治理内涵极其丰富,并牵涉到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只有进行踌学科的综合分析,寻求对策并组织实施,才能完成这一重大使命。考虑到这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完成此项社会工程理当由一门牵头的学科去实现跨学科的整合。为此,本文所谈的洞庭湖社会工程治理选定生态民族学为牵头学科,并吸纳和整合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在文化重构的基础上实现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客观环境的洞庭湖退耕还湖的治理构想。这一构想的精髓在于启动文化制衡机制,通过诱导文化重构的手段完成洞庭湖的社会工程治理。
[关键词]洞庭湖;退耕还湖;文化重构;文化制衡;生态民族学
[中图分类号]C912.4;C912.5;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0)03-0056-06
[作者简介]罗康智(1974- ),男,苗族,贵州天柱人,贵州省凯里学院《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生态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研究;(贵州凯里556011)杨庭硕(1947- ),男,苗族,贵州贵阳人,湖南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生态人类学研究。(湖南吉首41600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扩大和稳定我国中西部水资源储养能力的文化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08AJY025);湖南省“百人工程”项目“云贵高原东南缘各民族生计方式多样性与生态维护研究”阶段性成果(05C701)。
[收稿日期]2010-02-20
立足于地质地貌、水文及流域内区域气候特点,长江在相当长时间内河床会相当稳定。长江河道既然能长期稳定,那么作为长江伴生湖泊的洞庭湖,虽然其水面储水量、水深也会发生不断的变迁,甚至大范围的湖泊移位,但其分流储洪调节水量的功能必将使之长期存在下去(张步天,1993)。面对这一相对稳定的自然背景,洞庭湖的前途与命运事实上主要掌握在人们的手中。人们如何利用湖区的自然资源改造洞庭湖的自然面貌,直接关系到洞庭湖的价值及未来。
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洞庭湖湖面的盈缩,湖区生物多样性格局的优劣,湖区资源的经济价值的高低,主要是人们活动的结果。因此,治理洞庭湖关键在于调整人们对洞庭湖资源的利用方式,使之与长江流域的水文演化及湖区自然环境相协调。鉴于当前洞庭湖所面临的种种困扰和挑战,绝大部分与围湖造田直接或间接相关,退耕还湖必然成了治理洞庭湖势在必行的长期决策。然而,围湖造田又是汉文化空间展拓惯性延续传统利用方式的直接后果,这使解决退耕还湖这一社会难题的关键自然集中到了汉文化重构这个核心问题上。以下拟从文化重构的视角围绕退耕还湖的几个相关问题分别展开探讨。
一
一提到退耕还湖,当事人最关注的焦点莫过于退到什么样的程度。因为,当事人所在地是否属于退耕还湖区与自己的近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然而,应当退到什么样的程度,绝不能以当事人的眼前经济利益为转移,而必须服从全流域乃至全国利益的需要。面对我国淡水资源的极度匮乏,洞庭湖及相关湖泊的防洪储水能力越大,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越有利。从这个意义上说,退耕还湖的面积自然是越大越好,如果能恢复“八百里洞庭”的固有面貌,那再理想不过了。从维护湖区生态多样性着眼,恒定深水域、长年湿地、季节性湿地、平旷陆地、缓丘等生态环境应尽可能顺应自然规律配置,保存千姿百态的各类型生物群落。为此,退耕还湖还得包括退出必不可少的长年湿地和季节湿地以及过渡性的平原林草地带。由此看来,应当实施退耕的还不仅仅是洞庭湖水面,还应当适度地扩大。至于最大能扩大到多大的范围,则取决于长江中游河湖系统的稳定配置。
在长江流域河湖体系不发生重大变故的前提下,洞庭湖自然水面直接受制于松滋、太平、藕池三个人水口的海拔高度与城陵矶出口的高程差,而水面的调控范围取决于灌入湖区的四水(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和长江三口的总入水量和城陵矶出水量的比值。若按上述自然条件规划,洞庭湖水面全面退耕还湖后,大致应与清道光年间洞庭湖水面相近,但由于原洞庭湖西北角已急剧垫高,退耕还湖后的水面可能会东移南压,这样一来,有待退耕还湖的面积将高达近4000多平方公里,直接牵涉到近千万湖区居民。不用说,这已经不是纯粹的水利技术工程。而是一项必须大规模移民的庞大社会工程。很多水利工程专家其实是面对着庞大的移民压力而一筹莫展,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在长期围湖造田造成的已有事实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所谓“舍南保北”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防洪决策,但这一决策实施的后果却叫人大失所望。“舍南”并未真正地保住了北,反而落得个“本是舍卒保车,奈何将帅难弃”,甚至水利工程规划中明确划定的分洪区和蓄洪区也因为惧怕承担近期经济损失和移民压力而不敢启用(刘向东、杨希伟,19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