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歌自天方来――关于阿拉伯古代歌诗断想.docVIP

有歌自天方来――关于阿拉伯古代歌诗断想.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歌自天方来――关于阿拉伯古代歌诗断想

有歌自天方来――关于阿拉伯古代歌诗断想   昔日双飞燕,如今两离分;   悠悠情缱绻,冷冷成路人。   流水既已去,落花何劳神;   心知不该伤,眼却添泪痕。    ……   这是阿拉伯历史上最有名的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微服私访时听到的一支歌,在《一千零一夜》的第50夜中对当时的情景有非常生动的描写。一天晚上,拉希德见自己的行宫灯火辉煌,心生疑窦,遂微服出游探个究竟。他爬上高树,发现平日里老实巴交的总管伊卜拉欣老爹正与一对少男少女喝酒。只见他举着酒杯,对那妙龄女子说:“啊,漂亮的小姐,请你唱支歌吧。常言说得好:饮酒无歌,不如不喝。难道你没听诗人说过:   将眼前大盅小盏斟满佳酿美酒,   从明月般的丽人手中接过觥筹。   马儿饮水尚且发出欢快的嘶鸣,   没有歌乐相伴杯中物莫要入口。”   接下来哈里发听到了本文开头的那支歌,他对宰相说自己一辈子没听到过这样美妙的歌声,所以一定要去会会这位才貌双全的姑娘。后来在他的要求下,姑娘拿过乌德琴,先拧动琴柄调了弦,接着轻拂盘面,曼声唱了起来:   玉人玉指乌德弄,琴弦心弦跳不停。   聋子耳入天上曲,哑巴口出赞美声。   哈理发的这段小故事已广为人知,笔者从拙译中摘录出来,是想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到阿拉伯历史上曾经十分繁盛的“歌”这一文学艺术形式上来。需要一提的是,当年大食人不仅在本乡本土唱,而且还唱到了中国。伊本?白图泰在其《游记》中记载,当年他到了中国的汗沙城(很多学者考证为杭州),总长官的儿子陪他泛舟湖上。这位公子“携带歌手乐师,他们用中国文,用阿拉伯文,也用波斯文演唱。而公子嗜爱波斯音乐。歌手们演唱一首波斯诗,公子命他们重复多遍……。这支歌曲极其委婉动听。”(《伊本?白图泰游记》中译本,第553页,马金鹏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这里,笔者想通过哈里发的这段故事引出以上3段“齐言押韵”的文字,分析一下它们的性质。人们不难看出,其中第2段是诗,因为它是由那个老爹“诵”出来的;第1、3两段是歌词,因为它们是由那个小女子“唱”出来的。后者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写出的文字是专门用来入乐歌唱的,阿拉伯人的歌词与诗基本一样;二是写出的文字本来是一首供人们诵读的诗,由于写得好,被人谱了曲或套上固定的调式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第3段中“聋子耳入天上曲,哑巴口出赞美声”一句,其原型出自阿拉伯大诗人穆太奈比的手笔。可以说第1、3两段正是属于我们要谈论的“歌诗”的范畴。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的看法颇为一致。以部分学者考证可能有大食人血统的李白为例,他专门创作过一些歌词,因此也被认为是著名的歌诗作者,而他由原创的大部分诗,本不是供人歌唱的,但其中一些一旦被他人或后人谱曲传唱,无疑就成了歌诗。关于歌诗,我国学者吴相洲在其专著《唐代歌诗与诗歌――论歌诗传唱在唐诗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开宗明义道:   “唐诗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身兼诗、词二任。有的入乐,像词一样可以歌舞;有的不入乐,只供人们诵读。这种入乐入舞的诗,我们称之为‘歌诗’。   “在唐代,歌诗传唱曾是一个普遍的客观存在。人类社会只要有生活,就离不开歌声,歌唱活动,历代有之。先秦的周诗、楚辞、汉代的乐府、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以及唐宋词、元散曲中的部分作品都是入乐的歌辞。而唐人所唱,除了句式长短不一的词以外,还有齐言的诗。过去人们对这些齐言的诗的演唱情况一直估计不足。……”   其实仅仅根据这几句话和上文提到的哈里发的故事,再加上对阿拉伯文学史的一点基本了解,人们便可以认识到,阿拉伯历史上倭马亚朝(661~750)和阿拔斯朝(750~1258)的歌诗,与唐代(618~907)歌诗不仅可以比对,而且大有可比。我们不妨举些例子,比如双方的歌诗都曾是一个普遍的客观存在,中国不用说,阿拉伯人那句“饮酒无歌,不如不喝”的民谚也是一个证明。再如,阿拉伯古代歌诗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是“齐言的诗”,而在中国歌诗史上可能就不同,否则不会有吴先生所说的“估计不足”。当然,若要对中阿歌诗进行深层次比较研究,恐怕要涉及到诸多学科,甚至要涉及到音韵学或古音乐学等较深奥的学科,自不是懂点阿拉伯语便可说三道四的。不过,无论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还是以学术漫谈为旨趣,当我们谈论到这一比较关系时,有一部阿拉伯古籍不可不提。   艾布?法拉吉?伊斯法哈尼(897~967),是阿拔斯王朝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历时50年广泛搜集10世纪前阿拉伯帝国范围内的古词时调,终于编纂出一部不朽之作――《歌诗》。原作20卷,后美国东方学家在欧洲发现伊氏一些散佚诗稿,遂增为21卷,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校勘本一般为25卷,后4卷为索引,全书约合中文700万字。作者对所能搜集到的每一位歌词作家、有作品入乐的诗人、曲作者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