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形象多维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曹操形象多维解读

曹操形象多维解读   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重要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有人认为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三国志#8226;武帝纪》),也有人认为他是乱臣贼子,“古今来奸雄中第一人”(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还有人认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等。对曹操形象进行多层面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重要人物的认识。      一、进步的理想主义者      据史书记载,曹操出身低微,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之养子。在屡被骂为“阉人之后”的耻辱中,曹操打破士族门阀制度,靠着建功立业的强烈信念和高人一筹的智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终成一代霸主。   曹操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曹操在《对酒歌》中这样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在《度关山》中他更是提出了“人为贵”的进步思想:   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于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曹操的理想经历了由郡太守、到征西将军、再到治国平天下贤宰的三个发展阶段。对理想国的描绘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体现了曹操理想主义者的性格特点。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但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在用人方面他大胆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在门阀制度森严“任人唯亲”的时代,这是难能可贵的进步思想。   曹操的理想主义不仅体现在诗歌中,而且贯穿于他一生的实践。汉末连年的战乱,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1]在此基础上,他下令兴建学校,奖励文艺创作,召集文士。“建安文学”的形成,曹操具有诱掖奖进之功。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曹操得到毛泽东的点评最多。毛泽东肯定曹操的政治功业,欣赏曹操的文采风骚,把他看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二、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三国时期曹操是得到相当肯定的,即使是对手也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肯定了曹操的军事才能:“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仿佛孙吴。”他还说“先帝每称操为能”,说明刘备对曹操的能力也有充分的肯定。   随后在陈寿所编的《三国志》里,对曹操的评价依然很高。在《三国志#8226;武帝纪》中,陈寿大力宣扬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2]迟至到西晋末年,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还是肯定性的。这既和当时史学家所处的历史条件有关,也和魏晋时期人们的英雄评定准则有密切联系。   汉末社会大动荡,“礼”、“道”丧失,“圣”、“贤”概念亦受到冲击,道德观念沦丧、颓废,天命观念淡薄并被质疑。用 “礼”、“道”、“义”来衡量英雄的道德标准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时代需要“能人”来治理社会,更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来诠释英雄概念。英雄能用武力、智谋来使社会和平稳定,而行为方式上未必一定遵循“先贤之道”。汉末,封建社会淤积的各种矛盾达到一个临界点,人民生活悲苦,天灾人怨,各种矛盾一触即发。在这历史关头,曹操挺身而出,以一己之力,运用智谋,化解了重大危机和矛盾,成就一代霸业。于是社会把以新概念诠释下的“英雄”桂冠给了曹操。   唐朝和北宋以前,曹操在上层统治集团和封建士大夫阶层中名声还是很好的。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明确地称曹操为英雄:“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北宋时真宗命令重修曹操庙宇,左丞相穆修在《亳州魏武帝帐庙记》中颂称曹操“建休功,定中土,垂先显盛大之业于来世”。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这和曹操刚刚去世时人们对他的评价比较类似。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