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桃花源记和谐之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桃花源记和谐之音

浅析桃花源记和谐之音   内容摘要: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一曲“桃花源记”高阁千古。其风神所在乃是“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一种真朴、恬静,超乎世外而又顺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和谐 桃花源记 真 人问情怀      “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1]是千百年来华夏民族孜孜以求的盛世理想。这种理想根植在民族意识的深处,如历史的浮雕般凸现在文献之中。正如《老子》中“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之境;《列子?汤问》“终北国”,“不君不臣,不竞不争”之颂;《黄帝》中“华胥国”,“国无帅长”,“民无嗜饮”之风;《庄子?口?d》中“容成氏”和“神农氏”之向往……时间的车轮碾过,这些“乌托邦”式的社会蓝图逐渐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被人们所淡忘。唯有陶公笔下的“桃花源”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让人神往。究其原因则是“桃花源”所呈现的“真和谐”!   一.《桃花源记》的和谐思想渊源。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集中体现。魏晋时期天下大乱,看透了乱与篡的文人士大夫们于乱世之中对“和谐”表现出强烈的渴望。独特的人生体验使他们对“和谐”产生了新的感悟,陶渊明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广泛的接纳诸子百家的学说和思想,却又不为之所累,融众家之长并形成自己的思想。他“用小生产者朴素唯物的世界观改造并吸取了儒道两家思想的结果,并亲自参加生产劳动”[3]。梁启超在谈及陶渊明的身份时提出:“老实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4]。躬耕生活一方面结束了他“身为形役”的痛苦走向了平和,林语堂先生称他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5];另一方面,使他走进底层人民的生活,真正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谐”。此时的“和谐”已不再是一种平面的延伸或扩展,而是找到了一个支点并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立体式结构。“和谐”是一种关系范畴。[6]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体系的框架则是由人引向周围各方面的关系所构成的。这种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趋于平和则就是“和谐”。陶渊明把这一理念融合在自己躬耕自资的体验之中筑造了“桃花源”,于神秘美好之中散发出浓浓的泥土气息与人情味,如三月春风抚面,构成了一个“无所不谐”的“大同”社会。   二.《桃花源记》的和谐之音。   灼目的繁花、缤纷的落英,自然随意而又引人探寻。《桃花源记》一开篇就向我们展现一幅梦幻般的桃源美景。“良田”、“美地”、“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往来耕作”,[7]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穿过那片桃花林,世俗与自然分隔。人与自然不再是站在对立的两端,它们各自保留着独立性,却又通过生产劳动融合成一个整体。可以说是自然映衬着人,又或是人点缀了自然,生动却又浑然一体。桃花源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7],这片宁静的沃土为他们提供了足够的生存条件,于是也就有了“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谐”[7]的其乐融融的场面。   客观的自然环境为桃花源中的人们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生存条件,而其自身灵与肉的和谐让人们的精神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归真返璞,终身不辱”(《战国策》)。在这个世外桃源里,每个人都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自给自足,心灵与肉体平和统一,这种“物我冥一”的境界乃是和谐的境界。[8]“桃花源”的一大特点是“乐土”――“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谐”。这种生活虽是理想性的,但却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它既不像先秦、诸子百家所写的那样哲理化,也不像后世小说写的那样虚幻化”。[9]“往来耕作”一语道出玄机。芬芳的泥土气息使得桃花源的一切有了血肉。“不足为外人道也”[7]寥寥数字道出了桃源人坚定的信念。他们长久以来坚守此地并非是他们愚昧不知外面的世界,反而正是睿智的表现。他们本是“避秦时乱”而“来此绝境”[7],哪知五百年后仍是乱世。文中仅用“皆叹惋”简单三字来表现桃源人的反应,然而“叹惋”二字寓意深远。他们在叹惜“外人”的悲惨境遇以及尔虞我诈时,更是叹惜世间之大唯有“桃花源”才是一片真正的“乐土”。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渔人”的到来不但没有激起他们的“出世”之心,反而更让他们坚定了坚守此地的信心,把自己的血肉、灵魂都注入这片净土之中!   (一)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和谐是一种价值目标,它认同和谐多于冲突对抗,认同共识多于各持己见、互不相容。大致这个目标的社会为和谐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本质分野世界的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元素,因为和谐是属于关系范畴,两方关系融洽才可以致和谐。[10]   贤者为何归隐?百姓为何避世?无非是为了躲避现实世界中的劫难――苛捐杂税、繁重劳役。“桃花源”的另一特点是“无君”,(宋)王安石在其《桃源行》中说:“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11]然而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