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梅瓶造型演变_000002
浅析梅瓶造型演变_000002
在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传统陶瓷器型的产生、发展与演变,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古陶瓷文化的宝贵资料,“梅瓶”就是其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类,以其历史悠久,窑口众多,造型独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
一、 梅瓶的起源
“梅瓶”一称始于清代,至迟在清代末期已经出现。如清末民初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中指出:“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窄,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曰梅瓶也”。因此我们称这种小口短颈、丰肩修腹、瘦胫撇足一类造型的器物为梅瓶。现代意义上的梅瓶,始于什么时候,目前尚无定论,但就现存最早的梅瓶来看,早在唐代已开其先河,宋代基本形成了固定的形制,至元、明、清各代均有流行。
关于梅瓶得名之前古人对它的称谓与功用,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今人呼劝酒瓶为‘酒京’,《侯鲭录》云:‘陶人之为器,有酒经’。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小颈、环口、修腹,容一斗。凡馈人牲,兼酒置。书云一经,或二经、五经,他境人游是邦,不达是意,闻送五经,则束带迎于门。盖自晋安人语,相传至今。”可见梅瓶最初的功用是储酒无疑,最广为人引用的例证是上海博物馆藏的一对磁州窑梅瓶,上书“清沽美酒”和“醉乡酒海”。其次,从宋辽墓葬壁画也大量的可以看到有人手持长瓶,从旁侍酒的情景。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梅瓶的形制上管窥一二,梅瓶小口,不容易使酒液的香气散失;丰肩,又能有效地增加储酒的量;胎体上薄下厚又解决了瓶身重心的问题,使器身平稳得当。因此,梅瓶在宋代很有可能就是这种被称为“经瓶”的器物,其功用是储酒。
而梅瓶的造型,在北宋以前的陶瓷器中难以找到与之有必然联系的器物,较类似的可以上溯到唐代的白釉梅瓶(图一)(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均有收藏),其造型小口外卷、丰肩,但不如后来梅瓶那般窄胫。唐代瓷器多仿制金银器的器型。1996年4月,四川彭州市西大街发现一处宋代金银器窖藏,其中有10件银制梅瓶,均为捶揲加工而成,纹饰包括素面、如意云纹、凤鸟纹等,有些还附有银制瓶盖,从一并出土的金碗上“绍熙改元”纪年看,这批金银器为南宋中期所制,也有北宋中晚期到南宋早期的制品,另外,类似的宋代银制梅瓶在国内博物馆也有收藏。可以肯定的是,至晚在宋代,梅瓶的材质已有金银制品了,而唐代是否有金银制成的梅瓶,梅瓶这一造型的瓷器是否由唐代金银器仿制而来,只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结果了。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的鸡腿瓶,是应自己的生活需要而生产的,这种瓶口小、胫细、腹长。北宋的梅瓶在刚出现时也有辽代鸡腿瓶的特征,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刻花梅瓶(图二)、上海博物馆藏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图三),都与鸡腿瓶十分相像。因此,梅瓶的发展似乎也受到了鸡腿瓶的影响,尤其对北方窑系的梅瓶影响很大。到北宋中晚期以后,梅瓶的造型也经历了逐渐变化的发展过程,顺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开始从实用器向陈设赏玩器发展,变化成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赏誉意义的实用艺术品,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形制,且比较单一,仅有个别例外。
那么,关于梅瓶的起源,我们大致可以作以下推断:可能仿制于唐代的金银器,受到辽代鸡腿瓶的影响并加以变化,最终定型于宋代,初名“经瓶”,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明代以后,由于广泛喜爱梅花的清瘦,就把这种经瓶叫做“梅瓶”,梅瓶除了盛酒以外,也充当着其他功用,如贮水、随葬、陈设等,千余年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 宋代的梅瓶
梅瓶定型于唐代,自北宋出现以后,南北各地窑场开始广泛烧造,如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定窑、汝窑,南方的景德镇窑、吉州窑、龙泉窑。南北方生产的梅瓶基本结构大体一致,又各具风韵。
1. 北方窑场的梅瓶
磁州窑出产的梅瓶数量居北宋之首,是当时典型的名贵品种。其特点是在胎和釉之间加一层化妆土,达到表面纯净的效果,而且多采用剔、刻、划、画和白釉黑花、低温颜色釉等工艺手法进行表面装饰。造型丰肩修腹,修长俊美,富有匀称轻盈的美感。故宫博物院藏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图四),高38,口径5,底径9厘米,小口短颈、溜肩、腹瘦长、宽圈足,瓶身白地黑花,缠枝花卉满布腹部,花、叶主次分明。下部为一组组弦纹装饰。此器为宋磁州窑梅瓶的典型作品,色调黑白对比强烈,体现了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的主要特色。
耀州窑生产的青瓷梅瓶以短束颈梯形宽沿口、圆肩深腹斜直胫为主要样式,瓶身纵向高耸,瓶身轮廓在肩腹部过渡处以下以直线为主,使整体器形有挺拔硬朗的风格。现藏上海博物馆的耀州窑产宋代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图三),口径7.5、足径11、通高48.4厘米,其胎体微泛黄,器表施青绿色釉,器身饰缠枝牡丹纹,瓶腹无接胎痕迹,说明系一次拉坯成型,显示了耀州窑制瓷匠师的高超技艺,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件北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