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树皮布石拍民族学解读
树皮布石拍民族学解读
2002年9月,我们应邀访问台湾,在台湾大学举行的“台、琼两岸少数民族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海南岛与台湾岛的树皮布和石拍的文化价值》论文,会上引起了讨论。会后第三天,当时与会的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嘉义县阿里山乡邹族人巴苏亚?博伊哲努(浦忠成)教授来探访,他带来了一顶树皮布帽子,并附了一段说明文字:“周伟民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表台、琼两岸少数民族历史上都使用树皮布的论文,深有感触,特将2001年在嘉义征集到的一顶树皮布帽子赠送周教授。浦忠成、2002年9月12日。”
我们为浦忠成博士的深情厚谊所感动。这顶树皮布帽子,我们十分珍惜,因为它记录了两岸学者之间的学术情谊,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两岛少数民族的久远的历史关系。
实际上,在中国典籍中早已记载了树皮布的存在。海南岛的树皮布与台湾岛的树皮布的发现与研究,对于研究两岛之间族群的血缘、地缘相互关系,更具有突出的民族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树皮布又称榻布、答布、都布、纳布、楮皮布、谷皮布。在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由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台湾凌纯声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在《树皮布印文陶与造纸印刷术发明》一文中指出:“树皮布文化在中国的起源甚古,可能早至石器时代,与印纹陶同时存在,在用麻丝纺织之前,如在史前考古学上能找到打树皮布的石棒(stone-beater),则今分布在整个太平洋区的树皮布文化,可以假定是起源于中国的。”他的论断,在海南及台湾近年的考古发现中,可以证实。
首先,让我们了解中国典籍中所记载的海南岛树皮布:
(一)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九“儋州”条:
《山海经》曰儋耳,即离耳也……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有刀未尝离手,弓以竹为弦,绩木皮为布,尚文身。
(二)《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九“琼州”条:
有夷人无城郭,殊异居,非译语难辨其言,不知礼法,须以威服,号曰生黎,巢居深洞,绩木皮为衣,以木棉为毯。
(三)《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九“万安州”条:
女人以五色布为帽,以斑布为裙似袋也,号曰都笼;以斑布为衫,方五尺,常中心开孔,但容头入,名之曰缌缏。
(四)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三三一“黎峒”条:
黎峒唐故琼管之地,在大海,南距雷州,泛海一日而至,其地有黎母山,黎人居焉。旧说五岭之南,杂夷獠,朱崖环海,豪富兼并,役属贫弱。妇人服缌缏,绩木皮为布。
(五)元?脱脱等修《宋史?蛮夷传?黎峒》:
黎峒,唐故琼管之地,在大海,南距泛海一日而至,其地有黎母山,黎人居焉。旧说五岭之南,人杂夷缏,朱崖环海,豪富兼并,役属贫弱。妇人服缌缏,绩木皮为布。
(六)清?张长庆撰《黎岐纪闻》:
生黎隆冬时取树皮,捶软,用以蔽体,夜间即以代被,其树名加布皮,黎产也。
(七)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
黎人短衣名黎桶或即树皮布所制。
此外,像正德《琼台志》等海南地方志中也多有关于树皮布的记载。不过,内容大同小异,不再征引。上引第三项材料中说的“斑布”,指的是树皮布。史籍中最早记载树皮布的是《史记?货殖列传》,称做“榻布”,日本学者鹿野忠雄指出即南岛语中的Tapa。也有学者认为即唐诗中的“布”。这种斑布,是古代海南黎族服饰的特色,古代黎族衣服,开始以无纺织布即以手工拍打的树皮布蔽体,后来才进化到编织吉贝布。
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H?Stabel)1931年和1932年先后两次到海南黎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调查,记录了海南的树皮布:
古时候,海南岛的布至少是用来铺设的那种,是用树皮经捣击后做成的,这件事是特别有趣味的。
他在注文中又对此作了解释:“作为证据,我要举出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海南岛搜集品中的传单,这是1909年成为博物馆的收藏品(I.D.32321,没有出产地的详细说明)。”由此可见,在1909年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已陈列出海南的树皮布。
中南民族学院1954、1955年对黎族地区做社会调查,记录了番响村及儋州村两处树皮布,后者更为典型:
当他们的先祖住在南溪乡(符姓)或阜忙乡(陈姓)的时候,男子对鬃在后,上身赤裸,下体有一条由树皮打织而成的包卵布(前阔后窄)……
这是白沙县白沙乡的儋州村,这也足证树皮布的承传。
李露露1993年初和1994年初先后两次到海南岛的8个市县39个村落作了调查后指出,海南有树皮布;海南可以用来制作树皮布的树有黄久、构及箭毒树等。
关于台湾原住民族的树皮布及石拍,凌纯声教授及其女儿凌曼立在60年代有过系统的论述。凌纯声教授著有《树皮布印文陶与造纸印刷术发明》,凌曼立著有《台湾与环太平洋的树皮布文化》等研究著作。凌曼立说:“树皮布文化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