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民营企业集团衰亡原因探析.docVIP

民国时期民营企业集团衰亡原因探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国时期民营企业集团衰亡原因探析

民国时期民营企业集团衰亡原因探析   内容提要 文章以详实的材料为依据,对民国时期民营企业集团衰亡的原因进行剖析:一是集团的发展受到政府行为和外帝国主义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二是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扩张情况,集团扩张决策超越自身实力,规模发展和整个经济的兴衰存在时间差;三是封建管理与企业集团化发展不相适应。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民营企业集团 衰亡 原因   作者李福英,管理学硕士,长沙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长沙 410003)      中国的民营企业集团发轫于20世纪初,如荣氏集团、周学熙集团、大生集团、刘鸿生企业集团、永安集团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企业集团或采取供、产、销垂直联合,或实行同业的横向联合与兼并,或采取跨行业的多种经营方式。它的兴起一方面是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当管理上的有形之手取代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能够节约费用时,企业家更愿意将原料、生产、销售及相关部门组织到同一企业集团内,以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是迫于外国托拉斯对中国民族工业带来的威胁,使企业家们深切地认识到只有联合民族同业才能予以抗衡。然而,这些近代民营企业集团在内忧外患频繁相侵下,并未能有效地应对内外环境的挑战,至30年代中叶,它们大都由盛而衰。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制约      中国企业集团的兴衰枯荣,显然与社会环境有极大的关系。特别是近代民营企业集团并不缘于中国自身资本主义因素的孕育和积累,而是外强入侵之后跳跃式产生的。这种后发外生型企业,自然不具备资本主义国家那种充分的社会环境、市场条件和法规制度基础。这一特点决定了民国时期民营企业集团必然在挫折与困境中生存。   1.政府的控制、收占   由于中国近代民营企业先天不足,外部治理机制又远未成熟,政府的积极扶持对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张謇于清末创办大生纱厂,便得到张之洞和总督刘坤一的扶持,取得了“二十年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专利权;周学熙创办的启新洋灰公司,也是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才得以垄断全省水泥生产和市场的。然而,民国从南京政府起,有感于晚清地方封建割据的教训,主张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体,并以经济上的统制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孙中山的节制资本论的要旨即在于: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像“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①从1928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的《建设大纲草案》,直到1937年《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文件,都明确地表明了这一政策导向。这与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张謇任农商部长时,主张“停罢官业,扩张民业”②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已迥然不同。南京政府首先通过“增资改组”或合办方式夺取民营银行,建立国家垄断金融体系,然后利用银行金银业扩张国家资本,收夺民营工商业。故尔,民国时期的民营企业集团,大多得不到政府实质性的支持与政策扶植。针对30年代初民营企业集团普遍面临的窘境,政府救济行为的意义也仅限于表明姿态而已。而且,在制造国家资本和节制私人资本的过程中,政府动辄采用权力手段对民营企业集团进行渗透和吞并。蒋介石曾下令将荣氏集团作为“逆产”没收;申新纺织系统在统制经济的背景下被强行低估资产,险遭实业部接管,都是显例。   政府的征收、摊派也是扼制民营企业集团发展的症结所在。荣氏兄弟、简英甫、劳敬修等曾皆埋怨农产品因“自产地入厂,层层捐输,种种亏蚀”而加重了企业集团的成本。以牙税在棉花运销过程中的剥夺为例,棉花从农户到厂家的流通环节中,税收可达4~5次之多,致使“值百元之棉花,须纳二三十元之牙税。”③与之相随的还有厘金和各种摊派。这种以控制和聚敛为特征的民国税制,致使民营企业集团面临资本不足、市场狭窄、工业原料型经济作物质量欠佳的局面。简英普等企业家在1930年出席全国工商会议时提交了《免除重复征税案》,强烈要求政府放弃随意搜括的税收政策,但收效甚微。据统计,裕大华公司1928~1930年间的各种税捐达414643元,而1930年全年裕大华的帐面盈利总额不过229857元。政府在1931年虽废止了厘金制度,但为了弥补财政收入的减少,又先后实行了统税政策,税目的简化反而加大了对企业的控制。1934年海关税率的降低,更是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正因为政府的控制与歧视,民营企业集团只能在帝国主义和官办垄断的夹缝中生存,无异于腹背受敌,从而导致民营经济的投资方向与行业结构受排挤压迫而偏畸失重,孤立无援则使之在危殆时不审利害,投附外资或依凭官势,进而造成经营管理方面的畸形或陷入更大的危困。 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李福英:民国时期民营企业集团衰亡的原因探析   2.官僚资本的兼并   南京政府时期,民营企业集团还要遭受官僚资本的压迫与兼并。比如:宋子文即利用中国银行董事长的地位,曾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