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隋唐书法与禅宗关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隋唐书法与禅宗关系

浅析隋唐书法与禅宗关系   摘 要:对照中国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与书法相对疏淡的关系而言,书僧现象是书法和佛教紧密结合的特殊文化历史奇观,不啻于文化史上的一次寒武纪生命大爆炸。怀素先锋、狂热、反叛,成了当时和后世书僧竞相效仿和崇拜的偶像,也成了那个时代佛教和书法艺术相得益彰的标志,无可争辩地影响了那一代人和那以后的书法史。   关键词:隋唐书法;禅宗;书僧现象   中图分类号:B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6)02―030―04      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佛教也在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盛唐气象”促使文化艺术也全面繁荣,必然会产生文化巨人,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唐朝优容宗教,儒、释、道三教并存,尊孑L子为“文宣王”;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大力提倡佛教,先后有名僧玄奘、义净等赴天竺取经,大量翻译佛经,太宗还亲自撰写《圣教序》。文宗时,曾以考试佛学经论,选拔出家僧众,网罗人才人佛,佛门一时人才济济,佛教高僧大德都是学识渊博、注重教化之士。华严宗、法相宗、密宗、天台宗、禅宗等各宗蓬勃发展,期间虽历武宗辟佛,但唐代中后期禅宗几乎垄断了佛教,禅学和佛学几乎成为同义词。六朝隋唐是佛教与书法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时代。佛教宣扬写经功德殊胜,《金刚经》云:“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放光般若经》、《瑜伽师地论》云:“书写”于“十法行”中居首位,行此法能远离魔害,得天龙护卫,不久当得菩提。佛教要求佛徒通“五明”(内明,指精通佛典。医方明,指精通医术。因明,指精通佛教逻辑。声明,指精通语言。工巧明,指精通佛教书画音乐算术等种种技术),书法对僧人而言是自我修行之道,又有助扬佛教之功。印刷术发明之前,纸墨抄缮和碑铭摩崖刻经是汉译佛典弘布流通的主要途径,佛教即与中国书法结下不解之缘。佛教理论玄奥,思辩精密,深深吸引文人士子。六朝至隋唐,佛教写经、抄经、摩崖刻经、佛寺碑铭书法名作不胜枚举,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李邕、李阳冰等书法巨匠都有许多佛教题材的书法名作,这些作品既成为圭臬而垂范后世,又成为佛教的珍贵历史文物。佛教丰富了书法创作的题材,书法由于佛教活动而得以保存流传,佛法又于书法艺术的传播加速了弘扬的进程,对于佛法的弘传与书法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怀素禅师(725-785),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人,以狂草名世,是我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僧人,也是隋唐书僧中最有个性最具代表性的一人。怀素草书得张旭真传,以狂继颠,与张旭并称“颠张狂素”,似乎更有出蓝之胜。他们一改二王以来的简约平和的理性草书,不注重文字的可读性,强调情绪的表达,以狂为特色,大胆突破传统草法,章法连绵萦绕,改变了字不相连的旧格式,字里行间大小对比极为狂纵,改变均匀整齐的旧格局,间用渴笔枯墨,笔画苍劲古朴,极大的丰富了草书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草书影响极为深远。   怀素“幼而事佛,经禅之余,颇好笔翰”,身在佛门,却执着于书法艺术。这是因为唐代统治者积极提倡书法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太宗酷爱书法,尤其崇拜王羲之,重金购求二王墨迹,“人间购募殆尽”,设立弘文馆,命欧阳询、虞世南等教授书法,诏令五品以上官员就馆学书。唐朝的国学分为六科,书学为第五科,还设“书学博士”的职位。朝廷铨用人才之法,第三种即为“书”。在太宗的大力崇扬之下,其后诸位皇帝也非常爱好书法。朝廷设立了崇文馆、修文馆、集贤院等机构,还把当时的著名文人搜罗来宴饮赋诗,厚加赏赐。“上好下甚,风偃化移”,学书蔚然成风,影响无远弗届,甚至连远离尘俗的佛门也是学书者众。隋唐书僧对于书法艺术的执着到了惊人的地步。智永楼居三十年,退笔成冢,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怀仁历时二十四年,集成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怀素初时身贫无钱买纸,“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弃笔堆积,埋之山下,号“笔冢”。   怀素学书“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籍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缺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凝滞”。唐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海内承平,当时的人们充满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社会主流思想乐观积极进取,最容易激发文人的创作热情。达官贵人和文人士大夫普遍雅好诗文书画,这为文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创作条件,他们纷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南北漫游,遍涉祖国的秀丽山川。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怀素生活的时代,禅宗兴盛,世间参禅风气正盛,僧人们不辞千里,云游天下,怀素也远游求学,这对开阔视野,提高技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