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   摘要:在语言翻译中。很多的误译都是由于翻译者对译出语与译入语所在的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不够而造成的。因此,充分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做好翻译工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词:翻译;英汉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8)10-0104-03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      社会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与语境、文化、社会是不能分割的。不同的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中国虽东南临大海,但总体来说是一个内陆国家。内陆人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有着一种敬畏之情,故有“海水不可斗量”、“海枯石烂”之说。英国是一个海上国家,历来十分注重航海业,因而有许多与海有关的熟语,比如:bein the same boat with(与……共患难),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take the helm(成为龙头老大),to sailthrough(一路顺风)。   地理位置的差异所导致的气候差异同样体现在各自的语言中,由于气候差异而衍生的语言文化的不同理解也会给跨文化翻译工作造成影响。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于典型的海洋性气候,西风是报春的信使,是生命的催化剂。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歌颂的就是报春的西风。在英国,东风则是刺骨寒冷的代名词,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英谚中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its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东风到,寒风吹,对人对畜都不好)。这一点与汉语文化中的东风的含义正好相反,汉语中,东风代表着温暖和春天,故有“东风送爽”之说;东风还象征着好的机遇,例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西风在汉语中则使人感觉到扫落叶的寒冷和韵味,例如:“秋风扫落叶”中说的就是恼人的西风。由于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与中国的炎夏酷夏相比,英国的夏天风和宜人,故有莎士比亚的名作A Midsummer Night’sDream和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的诗句。   地理环境中所包含的文化含义也体现在城市区域的划分上。比如:从字面上来看,“Those were days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many an East End home,”的意思是“那些日子里。太阳从未在英国国旗上落下,也从未在东方家庭升起。”。其实这种字面上的理解是一种忽略文化内涵的错译,本句中蕴含了英国伦敦独特的地理文化内涵。从地理上来看,伦敦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叫West End,是富人居住的繁华地区;而东区,即East End,则是穷人居住的地区。East End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因此,其正确译文为: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也是伦敦贫民区千家万户从不见天日的岁月。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人类的思维具备一定的共性,但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中国人注重伦理,而英美人注重认知;中国人重直觉,英美人则重实证;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而英美人重逻辑思维;中国人重整体、偏重综合性思维,英美人重个体、偏重分析性思维。   在时间先后概念上,英美人和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是不同的。英语中用“back”指过去的时间。而用“forward”指未来的时间。而中国人用“前”指过去的时间,用“后”指未来的时间。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前”指过去,“后”指未来。中国人是面向着过去来区分时间先后的,英美人是面向未来来区分时间先后的。所以英语的“back”和“forward”相当于汉语的“前”和“后”。   这些思维差异还有着其他具体的表现形式。比如:中国自秦汉以来,都是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社会,其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是血缘亲族组织。因而汉语中长幼兄弟叔伯分得清清楚楚。而在西方,这种原始的血缘社会结构早在公元前就已解体,西方家庭早就是以夫妇,小孩为核心。所以英语中brothers和sisters不分大小,aunts和uncles既可指父亲一方的姐妹兄弟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