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间坠子书艺术价值及其发展趋势
民间坠子书艺术价值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坠子书是由三弦书发展而来的民间说唱艺术,它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莺歌柳书和道情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种。坠子书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民族文化传承价值及教化价值。但随着群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和审美观念的转变以及还愿习俗的变迁和说书市场的低迷,民间坠子书渐渐步入衰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施,坠子书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但从其目前的状况分析,激活民间说书市场已成为发展和继承民间坠子书的关键。
关键词:坠子书;民间曲艺;历史渊源;艺术价值;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I2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3―0241―03
坠子书是产生于河南本土的民间曲艺,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曾影响过大半个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曾一度跃居全国众曲艺之首。然而这种宝贵而璀璨的民间曲艺文化,如今却处于后继无人、濒临灭绝之境地。这种现象曾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和民族音乐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笔者也曾带着迷惑对坠子书进行过多次民间调查,并对调查所得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企图从中寻找出坠子书在民间发展的突破口。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本文仅对民间坠子书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为河南坠子的发展和保护尽绵薄之力。
一、 坠子书的历史渊源
坠子书为河南坠子的俗称,亦称坠子、玉琥坠或渔鼓坠,是一种产生于河南民间并流传于河南、安徽北部、山东等地的民间说唱艺术。关于它的产生,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认为坠子书是由莺歌柳书和道情书结合发展而来的。据《河南坠子书》中的记载,坠子书是因主要伴奏乐器是坠子而得名,最初是由莺歌柳书和道情书结合而发展出来的。莺歌柳书为河南民间曲艺的一种,原为农民在农闲之余自娱所用,自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深入到中国农村之后,许多为生活所迫的农民流落到城市谋生,将莺歌柳书带到市场上来,但由于莺歌柳书无论在唱腔上还是唱词上都无法与当时专业的书种“鼓子词”相竞争,于是这些以唱莺歌柳书为生的艺人就与道情书相结合,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曲艺形式――坠子书。①
其二,认为坠子书是由三弦书发展而来的。据《中国名县#8226;开封县卷》记载,1963年,河南省召开河南坠子流派座谈会,坠子明星和著名老艺人云集郑州,对坠子的源流进行探讨。许昌坠子老艺人孟治法回忆说:“早听师爷说,河南坠子是乔治山首创的。”此说法得到许多艺人的赞同。乔治山将三弦的弹奏改为用弓拉奏,又将弦鼓上的蟒皮改用桐木板,并用这种改制的乐器――坠子为演唱伴奏,所唱曲目为《玉琥坠》,深受群众欢迎,坠子也因而得名。②
其三,认为坠子书是由三弦书、莺歌柳书和道情书三者结合并发展演变而成的。坠子书唱腔脱胎于三弦书,并与当地民间小调莺歌柳书相结合,形成早期的坠子。早期的坠子最先传入皖北的颍州(今阜阳)、亳州(今亳州),并与当地的道情书相结合,被称为“渔鼓坠儿”。后来,“渔鼓坠儿”又通过颍河反流传至河南,并放下渔鼓,只用简板击节,还较多地吸收了原先仪封三弦的唱腔,将缠绵的道情调演变为硬弓大调的坠子腔,并影响了河南本土的坠子艺人,使河南本土坠子的硬调唱腔也变得软了许多,从而形成了坠子书稳定的艺术风格。
第一和第三种说法均未能准确反映出坠子书产生的渊源。据《张长弓曲论集》中所述:“自从坠子书兴起以后,单独的莺歌柳书、道情书日渐没落,在河南早已见不到这两种曲艺了。”“这种艺术形式,在一九??年左右,开始出现于开封市面。新兴的艺术形式,往往是新鲜动人的。于是唱莺歌柳书的,唱道情书的,都纷纷放下原有的书业,改而从事坠子书新曲艺的演唱。”③此段文献表明:坠子书在莺歌柳书和道情书失传之前已经产生,并作为新兴的书种,吸引了莺歌柳书和道情书艺人加入坠子书的演唱行列。由此可见,坠子书并非因为莺歌柳书和道情书的加入而形成,而是在两个书种加入之前已经形成。第三种说法在陈述中也道出坠子书在传入安徽之前已经产生的情况。
第二种说法虽然源于老艺人回忆记录的史料,但却陈述了创始人乔治山改良三弦为坠琴的合理性。开封市出身于坠子世家的曲艺家王元伦为探究此传说的真伪,曾于1986年前后到开封县招讨营一带进行过专访,证明了乔治山确有其人,并推算出他可能是清嘉庆中期人。为进一步证实乔治山改三弦为坠子弦的传说,王元伦还谈及早期坠胡的弦弓都有缺口的情况:“乔治山用马尾(弓)在三弦上拉着玩,马尾(弓)需要换上换下很不方便,他就想了个办法,将弓子前端锯了个缺口儿,以便随时可以将弓子换上。久而久之成为习惯,所以一般老艺人的坠胡弓子皆有缺口,我现在用的弓子仍然有缺口,这是我父亲遗留下来的。”④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坠子书是由三弦书发展而来的”这种说法,更能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