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汉日语法现象中再归表现
浅议汉日语法现象中再归表现
摘 要:日语语法中有很多汉语的影子,这是由于日语从一开始就受到汉语的影响。本文将中日语法现象中的“再归表现”加以对比归纳,以便更好地了解这种语法现象。另外,借助母语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掌握日语中的相关语法及用法。
关键词:再归表现 反身表达 动作主体
一、引言
所谓“再归表现”,是基于日语的说法,在汉语中,“再归表现”即“反身表达”,如反身代词“自己”。“再归表现”就是动作主体发出的动作,最后回到了动作主体身上,并通过这一过程完成该动作的表达方式。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句子的主语既是动作主体,也是动作对象。
在汉语中,关于反身代词“自己”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很多结论,也有很多结合英语“反身代词”进行的研究。笔者在学习中发现,汉语中的“反身表达”不仅仅局限于反身代词“自己”,有些动词也可以构???“反身表达”,但除了反身代词“自己”之外,少有研究相关表达方式的。本文借用日语中“再归表现”一词,将汉日语法现象中的“再归表现”做一简单的对比归纳。
二、“再归表现”的相似性
(一)反身代词“自己”与反身代名词“自分(自己)”
(1)方鸿渐急得糊涂,起身时没检点一下,同时掏出三百法郎对阿刘道:“拿去!那东西还给我。” (钱钟书《围城》)
(2)譬如小猫打圈儿,我们看着好玩儿,而小狗也追寻过去地回头跟着那短尾巴橛乱转,就风趣减少了。(钱钟书《围城》)
(3)彼自身、镜でをいて、そこに救いがたい退屈さを感じることがしばしばあった。(当他对着镜子凝视自己的脸的时候,经常会感到一种难以救药的无聊枯燥。)(村上春树『色彩を持たない多崎つくると、彼の巡礼の年』)
例(1)中,主语“方鸿渐”做了“骂”这个动作,但是这个动作最后却作用在“自己”身上;例(2)中,“小猫”做了“追”这个动作,“追”的对象为“自己的尾巴”,所以其动作作用点也是回归到了自己的身上;例(3)中,主语“彼(他)”做了“眺め(凝视)”这个动作,这个动作的对象为“自分の颜(自己的脸)”,通过“自分(自己)”一词,主语所做的“眺め”这个动作最后作用在了主语身上。例(1)、例(2)、例(3)是很典型的“再归表现”,而在句子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汉语反身代词“自己”或者是日语反身代名词“自分”。可以说,如果没有“自己”或者“自分”一词在上述句子中,这3个句子就无法形成“再归表现”。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日语与汉语中“再归表现”的用法是一致的。
(二)“动作主体+动词+自身的一部分”与“动作主体+自身的一部分+を+他动词”
(4)苏小姐夺过来,:“你这人怎么邋遢到这个地步。你就把这东西擦苹果吃么?”(钱钟书《围城》)
(5)他立起来转身,看见背后站着侍候的阿刘,对自己心照不宣似的。(钱钟书《围城》)
(6)おれは今度もをと思ったが、又みんながおれの面を?るといやだから、やめにして置いた。(此时,我又想鼓掌,但一想到被大家注视时那种怪异的感觉,还是放弃了。)(夏目漱石『坊ちゃん』)
(7)はじめて男は……柄の先で、をしながら、また?iき出した。(这个男人边走边用(捕虫网的)手柄左右扫着草丛。)(安部公房『砂の女』)
(8)今、桑は切株から土用芽を、食べごろの若?~をつけているそうだ。(据说从砍掉的桑树根部又长出了三伏新芽,而且长出了正好可以食用的嫩叶。)(井伏?V二『?\い雨』)
例(4)中,“苏小姐”做了“摇”这个动作,“摇”的宾语为“头”,这个“头”是“苏小姐”身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苏小姐”做的这个动作最后是作用在自己身上的;例(5)中,“阿刘”“眨”“眼”,因为“眼”是“阿刘”身体的一部分,所以这个动作最后还是回归到“阿刘”这个动作主体身上。例(4)、例(5)都属于“再归表现”。在汉语中,像这类表达方式还有很多,如“点头”“招手”“伸腿”“洗手”“刷牙”“刮胡子”等。例(6)及例(7)里出现的“叩く(敲、打)”这个动词是典型的他动词,但当它以例(6)“手を叩く(拍手、鼓掌)”这样的形式出现时,“叩く”这个动作并不对其他事物发生作用,动作结果最后回归到“手”,即动作主体身上。因此,例(6)属于“再归表现”;例(7)中,“叩く”的动作对象为“草むら(草丛)”,其动作结果并未回归到动作主体身上,因此,例(7)不属于“再归表现”。例(8)中的动作主体“桑(桑树)”是无情物,无法根据自身意志进行某个动作,尽管如此,“芽を出す(发芽)”这个动作也是由“桑”自身的性质引发的自发性动作。我们认为这类动作也属于自身的动作,同样属于“再归表现”。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日语与汉语中“再归表现”的用法也是一致的。
(三)表示“穿戴”等含义的动词的“再归表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