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诗十九首思想底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古诗十九首思想底色

浅论古诗十九首思想底色   摘要:《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下层文人既充满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同时又被现实打压,在诗文中隐隐表露出对现实的失望和归隐的想法。儒与道,两种迥异的思想在这一时期深深影响着下层士子。儒与道的这种杂糅形成了《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底色。   关键词:思想底色;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没落   汉末社会动荡,儒家思想的地位已经不如西汉时稳固,《古诗十九首》便出现在汉末这样一个儒学衰落的时代,其中的思想内涵,虽有受儒家影响,但跟多的是对儒家思想的背离之势。   首先,《古诗十九首》中表现出儒家名誉思想的庸俗化。孔子有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圣人所强调的“名”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这种名分的追求从不懈怠。《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下层文人,小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并没有达到孔子那般至圣的境界,他们身怀建功立业的报复,无非只是为了地位与财富,孔子所说的“名”在这里变得庸俗化了。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在《古诗十九首》中,只有此篇是正面肯定“荣名”为“宝”,《史记?游侠列传》:“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论卑侪俗,与世浮沉,而取荣名哉?”荣名即荣誉和声名,人生短促,躯体很快就会化为异物,只有荣誉和声名最可宝贵。[1]“立身苦不早”,可见他不是一位超凡脱俗、绝弃功名的的圣人,而是坦承自己是要以荣禄和声名为自已人生之宝的封建社会的一位普通士子。封建社会里,正统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都将博取功名,建树事业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终生为一“名”而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是在《古诗十九首》的作者眼里,更多的只是看到“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青情陵上柏》)这些世俗名利,所谓的“立功,立德,立言”已经变成了一句空话,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实际利益和如何摆脱“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今日良宴会》)   其次,是《古诗十九首》对儒家思想的背离。在诗篇中,自甘堕落,沉沦享乐一度成为了游子们的追求,他们“斗酒相娱乐,聊后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青青陵上柏》)这在儒家规范中,是不被允许的。同时,《古诗十九首》中有些思妇诗表现出来心理状态也与儒家观念格格不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行行重行行》)这是女子对于男子的怀疑;“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冉冉孤生竹》)是思妇心中最痛彻心扉的呼声;“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这一句最为震撼人心。从这几句诗中我们几乎很难相信这是出自“独尊儒术”的汉代。所谓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完全颠覆。   二、道家思想对《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首先,是其中体现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对于节序的迁移,时间的讯迈,特别敏感,对于一日、一季、一生的思考的具体感受,汇集起来,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生命短暂这一概念,由此必然牵引出另一个问题--死亡。《去者日以疏》中“丘与坟”、“古墓”、“古柏”、“白杨”以及《驱车上东门》中的“郭北墓”、“黄泉”、“朝露”等等,都透露着死亡这一命题。“众生必死”并且“生年不满百”,生命活力无处释放的文人们,会迫切的意识到这一问题,他们开始关注生命的存在价值,但是在传统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下,诗人却无所适从,在“朝”与“夕”之间,他们既不能施展自己平生报复,也没能真正得到精神上的真正解脱。杨德贵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一曲深沉的生命之歌,从内容到形式开一代之先声,之所以能产生一种“泣鬼神,惊天地”的力量,也在于它以“人”为主题而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寻。”《古诗十九首》关注到的人生的短促和个人情感,都是对于生命价值的一种探寻,道家生命意识在这里体现的最为明显。   其次,是及时行乐思想。《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为落魄失意之人,在这样的一个既不能兼济天下,又不能独善其身的环境下,一些文人便把关注点转向了现实,生命如白驹过隙,何不及时行乐?这在《驱车上东门》中体现的尤为真实。这首诗,是流荡在洛阳的游子,因看到北邙山坟墓而触发的人生慨叹。[2]作者把墟墓间的萧瑟的情景,长眠地下的“陈死人”和“年命如朝露”的现实人生联系起来,因而诗的情绪显得感慨悲凉。[3]既然生命如朝露,那么人生的价值又在哪呢?诗人首先提出“服食求神仙”,但又随即否定,此路不通,“多为药所误”想求得长生不老恐怕是不可能的。儒而圣贤,道而神仙,皆不能免于此。则亦终无有能免此者矣。[4]于是诗人便选择了“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趁着时光未散,把酒言欢。道家讲究养生修行,回归自然,虽与及时行乐思想不同,但在此诗中,饮酒披素不就是回归人本心的自然么?及时行乐又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呢?诗人在此诗中对于生命理性的思考充满了一种伤感情绪,也可以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