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体信息在德育中运用艺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媒体信息在德育中运用艺术

浅谈媒体信息在德育中运用艺术   摘 要:媒体信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日趋深广,高职院校的学生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媒体信息,这些信息对学生思想成长的导引利弊有异、深浅有别,如何选择、运用媒体信息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正向影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从媒体信息的选用、德育角度的开掘、师生互动的形式、学生书面材料的处理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媒体信息;德育;运用艺术      置身于信息社会,各类社会组织和团体乃至每一个独立的现代人,无一不在接触、搜集、制作、运用相关的媒体信息为自身的生存、发展服务。如何运用相关的媒体信息引导学生厚德载物、修学储能,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提升高职院校的德育质量与水平,是每一位关心、从事高职教育工作之士应该下气力研究的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首先,所选用的媒体信息本身对学生一定要有健康的足够的磁性,即学生已经接触该媒体信息并非常关注或学生尚未了解但教师提供相应信息后能即时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这是保证相应德育实践顺利展开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我们结合相关媒体信息组织的“捐助贫困生能否附加条件?”“婴其鸣矣,求其友声――《恰同学少年》所求何声?”“士兵突击成功,许三多有何诀窍?”“‘杨帆’事件,困境何在?”“无座孕妇晕倒公交车上,我们缺失了什么?”等德育活动,所选用的媒体信息或是感恩话题的社会热点事件,或是颇受学生欢迎的影视剧,或是相当一部分高校存在的学生逃课案例,或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点滴,都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情趣与表达欲望,进而生发出积极的参与意识。   其次,所选用的媒体信息在运用于德育实践之前,教师必须开掘、选定该媒体信息的最佳德育角度,认真准备好详细的、相对全面的书面材料,在不断熟悉的基础上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这是确保学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决定德育效果的关键环节。“红色经典、青春偶像励志剧”《恰同学少年》热播之后,许多学生意犹未尽,纷纷又从网上观看,相关媒体也出现了不少围绕该剧见仁见智的言论。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以剧作内容为基本出发点,以“婴其鸣矣,求其友声”为切入点,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为落脚点,本着激发学生“求志求知求智,善己善家善国”的目的,以“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由《恰同学少年》所想到的”为题准备了下面的书面材料:   点燃一盏油灯,跳跃的火焰刺破黑暗,“婴其鸣矣,求其友声”唤来了火车车轮的滚滚向前――观赏着这样的画面,回味着剧中的情节,《恰同学少年》片尾这一组颇富象征意义的艺术经典镜头一次又一次激起无数观众的遐想与思索――播下火种,收获光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对中华民族现代革命史的艺术再现,更是对现实与未来教育中民族情结的深情呼唤。   《恰同学少年》中,当毛泽东论述小学教育的考试作文被杨昌济先生定为第一名时,我们可曾注意到杨先生所推崇的毛泽东作文中“由小学教育之优劣,见战争之成败、国家之兴衰”的“勃勃生气”?当徐特立先生脚穿草鞋、吃学生食堂、被个别学生称为“徐大叫化”的时候,我们可曾想到在其家乡有一所他出资建立的免收学生学杂费的五美小学?当孔昭绶校长在新生宿舍就学生的求学目的发表“经世致用”的即兴演说时,我们可曾想到他竟会成为“反袁卖国”的先锋,被政府当局通缉捉拿?当城防营、侦缉队到湖南一师搜查所谓“逆书”的时候,我们可曾想到杨昌济、袁吉六等老师会在危难时刻冒着生命危险将所谓的“逆书”从学生手中收归己有、铤而走险吗?而这一切不恰恰是“万家忧乐总关心”的老师们“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生动写照吗?即使是教育理念保守僵化的张干校长不也是宁愿卖掉自己的怀表、丢掉自己的校长职衔,而拒不执行收取学生十元学杂费的政令,也不接受陶斯咏的父亲提出的“只要校方开除毛泽东,他就提供赞助费”的条件吗?这与当今比比皆是、处心积虑从学生身上谋取利益的现象相比,难道不令我们扼腕深思吗?――“教育的本质其实不在于教育本身,而在于教育的精神。”我们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寻找精神家园,对话伟大的心灵,发展学生的人格和才智,使其成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高素质国民。《恰同学少年》中少年毛泽东、蔡和森的成长历程已经昭示了我们。   言至此,我们很容易联想起《恰同学少年》中另一个镜头――纪墨鸿作湖南督学时曾对一师学生演讲道:“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孔子曰:‘学而优则仕。’书读好了,政府就请你做官,你就成为人上人,那就是你们的前途,那就是你们的饭碗。”剧中在场的师生中虽只有刘俊卿等少数几位同学鼓掌称道,但翻阅千秋之史,环顾当今社会,把读书求学当做谋取个人饭碗及名利手段者何其多也――2007年6月4日的《环球时报》上有一篇题为“七成留学生不想回国了”的文章。文中写道:“中国社科院的报告显示,1978年以来,已有106万中国人到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