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赣县传统客家婚俗变迁
浅论赣县传统客家婚俗变迁
[提 要]自古便以“重礼”著称的赣南客家人,在继承中原上古时代婚俗传统的基础上,对土著居民习俗进行吸收,逐步形成独具赣县客家特色的“六礼”。随着时代变迁,赣南客家婚俗在六礼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变化。对不同时期赣县婚俗状况及变迁原因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增进我们对赣县婚俗的了解及有效传承。
[关键词]赣县客家;客家婚俗;婚俗变迁
[作者简介]陈俊伶(1996―),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学生;樊凌云(1995―),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江西南昌 330038)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第十届本科生创业,科研基金2016年国家级项目“浅论赣县传统客家婚俗的变迁”(201611318005)
赣县作为南迁中原汉人中转之地,其婚俗习惯深受中原遗风影响。自周代《仪礼?士昏礼》规定“六礼”始至民国时期“婚礼犹守古六礼无缺”,甚至到新中国前期赣县客家婚俗仍是在循古礼的基础上形成的议婚、订婚、迎亲三大程式,此后婚俗程式趋于简便。清末民初,西方思想习惯渐入我国,风气大开。中央苏区婚姻法的颁布,试图对赣县传统婚俗中落后部分进行剔除,赣县婚俗逐渐有了新面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形式多样的特点。
一、赣县婚俗的变迁
1.赣县传统婚俗描述
赣县自有建置起便始?K遵守“六礼”这一传统婚俗程式,具体为议婚、订婚、结婚三大阶段。
第一,议婚。源于“纳采”和“问名”。纳采称“访人家”,问名称“开八字”。旧时男方欲向女方表明结婚意图,须请媒人携礼至女方家提亲。《仪礼?士昏礼》有“纳采用雁”之说。这一婚礼发展到明清,当男方对适龄女性有所了解后便托媒人携求婚贴至女方家求婚。古时纳采后,男方具庚谱,写姓名、“八字”送至女家,女家复以姓名、“八字”送回,为“问名”。“回柬”也需带雁作为礼物。问名主要用来知晓女方是否到婚龄及对“八字”进行占卜,以断双方命缘是否相冲。明清时期称之为“传庚”。
第二,订婚。源于“纳吉”、“纳征”及“请期”。古代叫“定盟”,明清时称之为“下茶”,后称“订婚”。男方得知占卜后的结果,便请媒人告知并将纳吉时订定的聘礼送至女方,而女方则“行聘多辞,不受财,止受服饰而已”。明清时期聘礼多为金器,如手镯、戒指、耳环之类,男方择定吉日带上猪肉、鱼肉、聘礼、衣物、钱,在家族中有名望及“命好”之人的陪同下前往女方家中。
第三,结婚。源于“亲迎”。旧时男方在婚娶之日择福泽深厚者前往女方家迎亲,谓之“亲迎”,赣县方言为“接亲”。“一般是接亲头天,男方送鱼肉头牲等给女家,供女家办婚宴款待宾客。这日待嫁女要洗澡换装,“女父母行告祖礼,设筵于堂,命女首座,请戚中处女四人,左右列席陪。”新娘在婚后三日须携婿归门,称“会亲”。
2.赣县近代婚俗描述
赣县近代婚俗整体上向简化及自由性转变,特别是婚姻思想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解放。清末民初之时,西方思想进入中国对赣县传统婚嫁造成些许影响。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移风易俗”的提倡,婚礼程序因而骤减,婚姻观念诸如求偶、男女平等思想稍有传播。由于赣县距离辛亥革命席卷的大城市较远,所以绝大部分新人成婚仍是旧时“说媒、登门、采家风”等婚俗。童养媳、转房婚等恶习陋俗仍普遍存在。但在社会转型风云激荡的大背景下,赣县婚俗渐渐开始有了新变化。
3.赣县现代婚俗描述
赣县婚俗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苏区改革及“赣南新政”的影响下,婚姻平等观念得以传播,旧式特殊婚俗逐渐湮灭,并出现了集团结婚等婚俗新形式。
1931年11月26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条例》明文规定:废除一切封建的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制度,禁止童养媳;男女结婚须双方同意,不许任何一方或第三者加以强迫;等等。1934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中再次强调了禁止童养媳、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原则。由此,收继婚等特殊婚俗得以逐渐消失。
19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开展“新生活运动”,由于距活动中心南昌较近,赣县生活惯例也随之波动。而在蒋经国主政赣南期间,推行社会改革,禁止传统的铺张婚礼,提倡集体婚礼。
民国《赣县?新志稿》载:年来行新式婚礼者日多。每岁一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为政府定期之集团结婚,举行于县城之新赣南大礼堂暨各乡乡公所。其法,结婚人以手续费若干,往县府或乡公所报名。至期前往行礼,礼毕即归…在赣南地区,举办集团婚礼的次数达到上千次。
4.赣县当代婚俗描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择偶观念受政治因素影响,趋向于依阶级选择结婚对象。通婚形式也由此开始了从父母包办向自行从简的转变,并影响至今。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婚姻观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