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朱熹山水诗
浅论朱熹山水诗
朱熹一生喜欢游览山水,写下许多咏山水的名篇。陈衍在《宋诗精华录》卷三中说:“晦翁(朱熹自号)登山临水,处处有,盖道学中最活泼者。”这些诗绝大部分见于《朱文公文集》,也有一部分散存在各地方志中。朱熹的山水诗,名咏山水,实抒情怀。它以师法自然为宗旨,借景和物为发端,穷自然生命之理,显示了一种以理为本、蓬勃向上的生命观。
一、宣扬生机乃万化之源,在万物中生意最可观。
朱熹总是以理学的理论视野、思维能力来感悟宇宙中生的奥秘,从而发展儒家思想中生命哲学的倾向。赋予儒学以勃勃生机。在朱熹看来,生机是万化之源,万物以生意为上。如广被传诵的《春日》:“肚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东风骀荡,色彩缤纷,生意盎然的景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气息。但就其本意,诗人是以景喻仁,因为仁是性之本,仁的外现就是生意,所以万物的生意最可观,触处皆有生意,正如万紫千红,处处皆春。
朱熹喜欢用“天地人心”来说明生生之理,甚至把生机看作世界的本体,这种开拓性的认识,升华了我们民族一代代后来人光辉灿烂的梦想。对于一个生命体而言,活力是生命不断张扬的不竭源泉,失去了活力,就失去了生机,一切蓬勃的景象就变得死水一潭。朱熹的《观书有感》,所写内容是诗人从自然界里捕捉到的形象。所以我还是视它为山水诗。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整首诗深含理趣,给人美感,让人回味无穷。方塘像一面镜子,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其原因何在?在于方塘水深且清。方塘之水为何这样“清”?诗人放开眼界,终于看到“源头”。是源头不断输送活水,方塘之水,才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二、倡导凡事要善于精思明辨,探求根源。
朱熹发挥了程颐关于理事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认为一切事物中都有理,理虽无形迹,却包食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可能性。而要“穷理”,获得豁达贯通的真理,“须是经历过方得”(《朱子语类》卷十)。所以朱熹的诗,常常会从平常的表象里探求根源,从偶然闲适的生活经历中悟出生命运作过程中的大道理。他着笔不多,却耐人深思。
如他的《偶题三首》其一:“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诗人由眼前的青山之上云涛断缺处,忽而作雨,忽而天晴的奇景,想到生活中人们只会看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的根底,从而悟出凡事要追求根源的道理。而他的《偶题三首》其三(诗云: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溪。)则在启示人们努力探求真理的源泉的同时,用自己切身的体验告诉人们,真源并非一探便得,如果浅尝辄止,是不能寻得来龙去脉之所在,应该随处追寻多方探索,积之既久,则悠然心会。真源自现。
朱熹的博学来源于他对宇宙万物的虔诚的研究和精思明辨。他说:“穷得一分之理,即我之知亦知得一分。……于物之理穷得愈多,则我之知愈广……”(《朱子语类》卷十八)朱熹还用吃果子作喻,先去其皮壳,再食其肉,还要把里面的果核咬破,才算把果子穷究到极致处。其意是说,探究事物不能满足一点一滴的收获,而要步步深入,最终达到对事物内外表里无所不知。
正因如此,朱熹的诗流溢出的思想和精神始终充满着鲜亮迷人的色彩。如《次韵择之金步喜见大江有作》:“江头四望远峰稠,江水中间自在流。并岸车行三百里,水源穷处即吾州。”诗人的思想就像是自在流动的江水,水源穷处就是他要达到的目的地。再如上文提到的《观书有感》,诗人由“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细微情态而想到“源头活水”,表现了积极探索的生命意识。
三、崇尚勇于奋斗,在逆境中开辟前程的精神。
朱熹年逢乱世,命途多舛,但他“临风一长啸”“前行有奇观”的进激精神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从他的诗里也能找到这种旷达上进的心态。
建阳回潭与武夷山交界处有座百丈山,朱熹曾偕友人登临其上,写下《百丈山六咏》。其一《古磴》诗云:“层崖俯深幽,微经忽中断。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诗人站在层层叠叠的悬崖之上,下面是幽深莫测的山谷,眼前的羊肠小道突然中断。在这种上不能,下不易的困境中,诗人认为只要勇敢地向上探索攀登,前面一定会有奇丽的风光。朱熹在写景中揭示一个生活哲理:在困境中勇于奋斗,必能化险为夷,闯出一道通往险峰的道路来。
四、传达热爱自然,求真向善的心性。
朱熹对自然万物情由独钟,他以“太极”为核心,以理为根本,倡导“天人合一”的“固然”之理,强调顺时爱物,把赞天地之化育,作为人对自然应履行的义务。“不堪景物撩人甚,倒尽诗囊未许悭。”(《次秀野极目亭韵》)在他看来,诗和自然同样美好。景物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