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美中不足
浅谈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美中不足
摘要:王绍曾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堪称当代一部拾遗补阙、嘉惠学林的目录学著作。该书虽以体例创新,著录宏富,考辨求是见长,但又略显美中不足,诸如重复著录、著录之书归属不一、漏收《清史稿?艺文志》著录之书的瑕疵,亦复不少。
关键词: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美中不足
中图分类号:K25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6)02-0035-04
清人著述汗牛充栋,浩若烟海,《清史稿?艺文志》(以下称“《清志》”)著录9633种,仅现冰山一角。这部记载清人著述的目录,不仅过于疏漏,而且谬误百出,存在比较多的缺憾,以致刊行之后,物议纷起。为此,目录学家范希曾(1899-1930)打算重新写作《清经籍志》以补《清志》之阙,未果,赍志以没。这以后,缀补《清志》者不绝于途,郭霭春钩稽《清史稿》纪、传而成《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增补《清志》失载、至今尚存的清人著述1078种。武作成撰《清史稿艺文志补编》,又增补清人著述10438种。彭国栋继而重修《清史稿?艺文志》,著录书18059种。更有今人王绍曾先生不辞耄耋之年,手抄目验,历时10载纂辑《清史稿艺文志拾遗》(以下称“《拾遗》”。中华书局2000年版),收书至54880种,使“清人传世诸籍得以略备”。[1]于这部《拾遗》的优点,最近两三年,笔者由于使用它搜辑清人辑佚资料,可以说已经尽收眼底,此前更有名家序文、学者书评多加美评。虽然说这部书以体例创新,著录宏富,考辨求是见称于当今学术界,然而,主编该书的王绍曾先生也毫不讳言:“余等未见书目尚多,即已见之目,因工作粗疏,未尽钩稽而失之眉睫者,所在多有。”[2]
一部锐意创新、力补一代艺文之阙的鸿篇巨制,要做到十全十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我们可以力求使之尽善尽美。笔者以《中国丛书综录》(以下称“《丛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孙启治、陈建华编《古佚书辑本目录附考证》(以下称“《古佚书》”。中华书局1997年版)和《清志》等目录学著述与《拾遗》比对互勘,谈谈《拾遗》著录清人辑录、辑佚书存在的《拾遗》美中不足。
清朝立国268年,学术与时变迁。清初学人心系故国,以反清复明自任,经世致用之学繁兴。时至康乾,文祸频仍,文网如织,明代以降束书不观,空言性理,自由发挥的舆论环境已不复存在,而学术界有感于“士生千载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戴震语),试图改变这种状况的努力,又直接促使了考据学异军突起。晚清时期国运衰微,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为求救亡图存,清人大量翻译西方书籍,讲求新学,引发学术风气为之大变。《拾遗》以体例创新融贯始终,力求反应清代学术发展变化,比如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之外,另建“丛书部”,史部设“专史类”,子部创“新学类”,集部立“小说类”,增设“弹词鼓词类”、“宝卷类”,另立“太平天国之属”、“辑佚之属”、“域外之属”,“中外杂记之属”诸如此类,创新多有。不过,由于《拾遗》书出众人之手,绍曾先生总其成,工程浩大,因而疏漏在所不免。
首先,体例瑕疵多见于细微处。(1)不题作者。《拾遗?经部?书类》著录“诗经旁训4卷”,不题作者。考《丛综》,此书为清人徐立纲撰。又《拾遗?子部?小说家类》“杂录之属”著录《水窗春呓》2卷,不题作者。按此书为清人欧阳兆熊、金安清撰,经谢光尧点校,1998年已由中华书局出版。欧阳兆熊系湖南湘潭人,金安清系浙江嘉善人。(2)著述性质不一。邹圣脉纂辑《五经备旨》5种,有《易经备旨》7卷、《书经备旨》7卷、《诗经备旨》8卷和《礼记全文备旨》11卷4种见录于《拾遗?经部》,《拾遗》分别题为“邹圣脉撰”、“邹圣脉纂辑。”(3)辑本归属不当。《拾遗?子部?医家类》设“伤寒金匮之属”,而《伤寒类辨类伤寒辨》在“温病之属”。尽管“辑佚之属”在《拾遗》各大部类都不缺,但是,观?_道人辑佚书《春秋纪年》1卷、《抱朴子骈言》1卷,却分别隶属经部春秋类“左传之属”、子部宗教类“道教之属”,王仁俊辑佚书《司马兵法》1卷,《抱朴子佚文》1卷,分别归到子部兵家类“兵家之属”、宗教类“道教之属”,张佩纶辑佚书《抄太平御览引管不分卷》、《白帖引管子不分卷》入《拾遗?子部?法家类》“撰述之属”,“辑佚之属”时或形同虚设。
再者,校勘、考证略欠精审。⑴作者名错误。《拾遗?史部?编年类》“纲鉴易知录92卷”条下著录“吴乘楚等辑”。按“吴乘楚”当为“吴乘权”之误。又《拾遗?集部?别集类》“注选前人诗文之属”著录《存悔斋诗续补遗》1卷,题“元龚王萧撰 陈庆年辑 横山草堂丛书第一集本 丛综”。按此条撰者、辑者名皆误。考雒竹均遗稿、李新乾编补《元史艺文志辑本》卷15《集部?别集类》“存悔斋诗稿1卷补遗1卷龚?X撰”条下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