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经意象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诗经意象美

浅论诗经意象美   摘要:在诗歌艺术中,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示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就叫意象。本文试就《诗经》的一些篇章,从意象方面,论述《诗经》的意象美:诗中之画的意象美,意象组合的音乐美,意象的喻象美,意象的含蓄美,意象的朦胧美。   关键词:《诗经》意象 美      什么叫意象?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先看一下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两句诗: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诗中的“雨中”“灯下”“黄叶树”“白头人”互相组合,构成了一幅透射性极强的立体画面,一如电影中所见。胡应麟谓其:“虽词语寂寥,而意象靡尽”。谢榛赞其“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于言表”。   像这样,在诗歌艺术中,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表示某种特定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就叫意象。   “意象”这个词,作为诗歌形象的表达,最早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篇》:“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   自刘勰提出“意象”一说后,后代以“意象”论诗者,不乏其人。金人元好问就曾盛赞苏轼的诗作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意象。   本人试就意象的一些理论,略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意象美。      一、诗中之画的意象美   中国的诗歌,历来有“诗画一体”之说,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就曾被制为绘画试题。而达到诗画结合极致的,当推王维的山水诗了,其《山居秋暝》,既是诗,更是一幅浓淡相宜的山间傍晚秋天雨后景色图。但是不是只有盛唐诗方具备此类特点呢?也不尽然。《诗经》中的一些诗就体现了这种诗中之画的意象美。如《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A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说:“《溱洧》之诗也,谓仲春之月,二水流盛,而士与女执芳草于其间,以相赠遗,信大乐矣,惟以戏谑也。”   诗每章的开头,“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A兮”,“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用了五个名词意象“溱”“洧”“士”“女”“ ?A”,从广阔的景物着笔,准确描绘出溱洧岸边春水涣涣,碧波荡漾,日丽风和,繁花似锦,燕舞莺歌,旖旎多姿的仲春胜景,宛然如画,渲染出熙熙攘攘、喜悦风趣的节日气氛,韵味无穷。中间五句,以人物问答的形式,创造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情节,顿挫婉转,语态毕现,如一段小小的插曲,在平铺直叙之中节外生枝,掀起细微的波澜,而人物心头的欢快活跃,喜气洋洋,则在其中表现无遗。末三句秉赠赠芍,言笑结欢,情态烂漫,依依不舍的爱慕之意洋溢在字里行间,真个是“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整首诗,确是如一幅妙趣横生、其乐融融的风土人情图画。   二、意象组合的音乐美   翻开诗选,可看见:因善用意象组合而具有音乐美的诗选,不胜枚举。拿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间二联来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具有回环往复、变化无穷之音乐美。《诗经》中的一些诗歌,也具有这种意象组合的音乐美。如《周南、周南》;   采采?]?q,薄言采之。采采?],薄言有之。   采采?]?q,薄言掇之。采采?] ,薄言捋之。   采采?]?q,薄言?K之。采采?] ,薄言?p之。   诗的主体意象――在文在文中出现六次,佐之于动词意象“采”“有”“掇”“ ?p”,反复吟唱,闲闲道来,展现出一幅幅充满快乐的动人的劳动画面:初夏季节,阳光灿烂,满坡遍野一片葱绿,农家妇女,三三五五,呼朋结伴,去采集车前子。她们兴致勃勃,一株一株地采,一把一把地捋;采多了,用衣角兜着,用衣襟盛着,歌声此起彼伏,若断若续,清脆悦耳,在风光旖旎的旷野,在辽阔无云的晴空,悠悠扬扬地飘荡着,传向遥远的地方,颇有余音袅袅、绕梁不绝之韵味。与此同时,“一种优悠自得、太平无事光景在眼下心头”的喜悦之情也就自在其中。故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只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不可细译而自得其妙焉。唐人竹枝、柳枝、棹歌等词,类多以方言入韵语,自觉其愈俗愈雅无故实而愈可以咏歌,即汉乐府江南曲一首‘鱼戏莲叶’数语,初读之亦毫无意义,然不害其为千古绝唱,情真景真故也。知乎此,则可与论是诗之旨矣……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