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明代中后期治理黄河两难
浅议明代中后期治理黄河两难
在永乐迁都北京以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明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地一直在北方。为维持北京作为首善之地粮米什物的供给,从江南向北京运粮遂成为维系明王朝命脉的根本性经济问题。几经权衡筹措后,开通运河运送漕粮成为最佳选择。但漕运所资之运河在航道上却要借黄通漕,这就使治河受到“保漕”这个事关明王朝根本利益的经济问题的影响,在此原则基础上明代治河重北轻南,北部筑堤以使黄河南流,同时又要保持漕运所需的水位。??
与“保漕”的经济战略相应,明代治黄又面临着在南面“护陵”的政治因素的影响,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籍在凤阳,祖在泗淮之地,黄河南流夺淮入海,势必屡淹淮泗之地,威胁泗州、凤阳安危,这直接关系到明王朝凤阳皇陵、泗水祖陵的安危。??
因此,明代治河就不仅仅是单纯治理黄河水患的河政、河工的问题,它还关乎维系国家经济命脉的漕运问题,关乎陵寝安危的政治问题。这样,黄河治理就在既要治理河患,又要南防侵陵、北防淤运道的两难境地中艰难而行,治河措施受到较大掣肘。故支大纶说:“河之难治如此,其在今日则资其利,而又畏其害。利不可弃,则害不可蠲也,其难则十倍于汉矣。河自汴而合淮,故决在汴。汴幸无决,而东危汶泗,北危清济间,又决而危丰沛矣。即幸旦夕无恙,而又虞其绝北而厄吾漕。幸漕利矣,而合淮会泗,激而横溢,淮凤泗以侵祖陵。纵之则陵危,决之而运道危。愈积愈高,则徐邳之生民危,顾不甚难哉!”①
一、明代漕运与黄河治理
明初,太祖建都南京,京师所需粮食多来自附近地区,南北漕运未成重大政治任务与经济问题。为支援当时的对蒙元战争,大将徐达曾开鱼台塌场口,济宁耐牢坡,引河水入泗以济运,“通漕以饷梁晋”,另还曾“由开封运粟,?河达渭,以给陕西;用海运以饷辽卒”②。至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南粮北调的任务日益加重。永乐元年(1403年),“纳户部尚书郁新言,始用淮船受三百石以上者,道淮及沙河抵陈州颖歧口跌坡,别以巨舟入黄河抵八柳树,车运赴卫河输北平,与海运相参”③。永乐四年,“成祖命平江伯陈王宣督转运,一仍由海,而一则浮淮入河,至阳武,陆挽百七十里抵卫辉,浮于卫,所谓陆海兼运者也。海运多险,陆挽亦艰。九年二月乃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④,改建会通河,疏浚南北大运河之议遂起。??
会通河是元朝至元年间开通的,时在?城筑坝,逼汶水入氵光河,流到济宁后,使汶水南北分流。但因济宁地势北高南低,往北行水困难,加之河道“岸狭水浅,不任重载”⑤,会通河一直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河尽淤。永乐初,为了解决南粮北运问题,不断有人提出疏浚会通河的建议。永乐九年(1411年),济宁同知潘叔正上书,进一步陈述了开会通河的必要与可能,并指出:“会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至淤塞者三之一,漫而通之,非唯山东之民免转输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⑥永乐帝纳其言,决定修浚会通河,并命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等主持这一工程。??
宋礼等接受了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汶水下游东平戴村筑新坝,拦截汶水全部流至济宁以北的南旺。因这里地势最高,被称为“南北之脊”。分水处从济宁移至南旺后,使水分流南北,“南流接徐、邳者十之四,北流达临清者十之六”⑦,从而解决了元代行水不利的问题。为了使会通河水有所控制,便于行船,宋礼等在元人旧闸的基础上,“相地置闸,以时蓄洪”,新建、改建了一些闸门,使会通河节节蓄水,适应了通航的需要。??
会通河开浚不久,宋礼等又在山东境内“又开新河,自上袁家口左徙五十里至寿张之沙湾,以接旧河”;在河南境内,疏浚祥符鱼王口至中滦下二十余里黄河故道,自封丘金龙口,引河水“下鱼台塌场,会汶水,经徐、吕二洪南入于淮”⑧,以接济运河水量。在整治会通河和黄河以后,主持漕运的平江伯陈王宣又采纳地方故老的建议,“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又“缘湖堤十里筑堤引舟”⑨,使南来漕船经由湖水直接入淮,避免了陆运之艰辛。以后,他又陆续“浚仪真、瓜州河以通江湖,凿吕梁、百步二洪石以平水势,开泰州白塔河以达大江。筑高邮河堤,堤内凿渠四十里。久之,复置吕梁石闸,并筑宝应、汜光、白马诸湖堤,堤皆置涵洞,互相灌注。是时淮上、徐州、济宁、临清、德州皆建仓转输。……又设徐、沛、沽头、金沟、谷亭、鲁桥等闸”。经过这一番大的整顿,“自是漕运直达通州,而海陆运俱废”?10。至此,南北大运河全线畅通,它南起杭州,通过江南运河、淮扬诸湖、黄河、会通河、卫河、白河、大通河,北达京师以东通州大通桥,全长三千余里。通过这条运河,大量粮米百货源源北上,维系京师所需,此运河遂成为此后二百余年明王朝的生命线。??
但是,在南北大运河沟通后,由于徐州北至临清一段往往受黄河北决冲淤,徐州南至清河一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