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孟子散文论辩艺术
浅谈孟子散文论辩艺术
内容摘要:与特定的时代环境和孟子刚正梗直的个性和傲岸坚毅的人格密切相关,《孟子》散文在论辩上主要有借题发挥、欲擒故纵、取譬设喻、气势浩然等艺术特色。
关键词:论辩艺术 好辩 借题发挥 欲擒故纵 取譬设喻 气势
“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孔孟却具有不同的人格魅力。同为正人君子,孔子是温文闲雅、诲人不倦的长者,《论语》显示了他气度雍容坐而论道的形象;孟子却是刚直不阿、咄咄逼人的辩手,《孟子》彰显了他傲岸梗直能言善辩的魅力。
公都子对孟子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圣王不作,诸侯放恣”,统治阶级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思想界则百家蜂起,“处士横议”。孟子要推行儒家“仁政”的政治主张,就必须扫清阻碍自己的各种“邪说”,所以不能不与“百家”辩论交锋。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孟子“好辩”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孟子不仅在思想史上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孟子》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有人认为,《孟子》之于中国散文,犹如《诗经》之于中国诗歌。《孟子》散文虽尚未脱尽语录体,但大多已是很成熟的论辩文,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只就其论辩风格谈一谈。
我觉得孟子论辩艺术可归纳为“四个善于”:善于借题发挥,善于欲擒故纵,善于譬喻说理,善于以气势逼人。他常常用摧枯拉朽的气势、滔滔不绝的口才和严谨有力的逻辑将论敌逼近南墙,让对方最后不得不缴械投降。
一.循循诱入,借题发挥
有些具体的话语情境决定了孟子不可能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他就在谈话中巧妙地转换话题,然后借题发挥。在《庄暴见孟子》中,孟子从齐王好乐切入,最后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其中与庄暴谈话,孟子只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接下来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R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春秋五霸中的二霸――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因为齐桓、晋文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仅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几句话,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二.善设机巧,欲擒故纵
孟子善于紧紧抓住对方的心理,先是不动声色地问答,先纵后擒,引人入彀,然后迂回曲折,层层深入地论述问题。机巧和擒纵体现在掌握论辩的主动权,娴熟地运用逻辑推理上,目的是造成对方的自相矛盾。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采用迂回战术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仁政和经济思想,劝其“保民而王”。他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针对齐宣王关于霸道的询问,孟子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终把齐宣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为例,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大展他的仁政蓝图,说得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擒纵有致,游刃有余。
三.取譬设喻,形象说理
这里的设喻包括用比喻和讲寓言故事两种形式。先说比喻。这种修辞格,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说理。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也是形象的比喻,说明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这样,“不为者与不能者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