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林黛玉艺术形象悲剧美
浅谈林黛玉艺术形象悲剧美
文章从《红楼梦》人物性格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和环境的衬托三方面揭示了林黛玉这个悲剧人物典型的审美特点,独辟蹊径地分析其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还兼有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的特点。
――题记
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是作者曹雪芹塑造得最成功的典型形象,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之园中的一朵奇葩。作为悲剧人物,她身上闪烁着异样的美,那是因为读者第一次从她身上真正感受到中国式爱情悲剧的力量,它催人泪下,震撼人心。以往如刘兰芝和焦仲卿、梁山泊与祝英台等爱情悲剧都在浪漫化的大团圆结尾中结束,虽然满足了世俗观众的心理,但无论是比翼鸟还是双飞蝶都使悲剧本身的魅力大打折扣。所以有人说:宝黛爱情悲剧是中国爱情悲剧的顶峰。笔者认为不仅如此,作为成就这场轰轰烈烈爱情的女主人公――林黛玉,便成了为情而生且为情而死的千古绝唱。
首先,作者着意刻画了一个从外貌、外形到内在气质都充满诗意的理想化的贵族少女形象。诗一般的容貌,如文中正面写到:“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施胜三分”,再如侧面从旁人口中的赞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王熙风语)“神仙似的妹妹”(贾宝玉语)诗一般的才情,如文中写她爱诗、写诗、品诗,所谓“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诗一般的个性,如她多愁善感,一草一木,都能勾起她无尽的烦恼,无边的哀愁。以上都是人物的表象特征,其实作家真正要让读者看到的是她如诗一般痛苦、忧郁的灵魂。她的咏海棠的诗表达了她内心的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咏菊花的诗更表达了她高洁的品格和痛苦的灵魂,再让我们来读她的《葬花吟》中的几句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可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家带着理想与激情把浓郁的诗意和悲剧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然而悲剧只靠几首诗歌中的悲伤情绪是无法构成的。悲剧的核心是悲剧冲突。欧美学者认为:悲剧冲突的根源是人物内心的矛盾和人性分裂。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那句经典的台词“是生存还是毁灭”说明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根源。这种矛盾表现在林黛玉身上的是她性格的两面性,甚至被人称作“病态”的个性特征。比如:她追求爱与自由,强烈向往宝玉的爱情,但另一面又躲躲闪闪,当宝玉说了句“同鸳帐”直率话时,她竟然急得哭了,斥责宝玉“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类似的矛盾言行还有很多,如她读《西厢记》和《牡丹亭》,却羞于行酒令时无意引用;对待下人有时很好,譬如对香菱她耐心讲解诗歌的奥秘,对刘姥姥却捉弄不已。一方面,她的性格表现了她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另一方面,她深受主流文化即封建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带着浓重的封建没落贵族气息。
在林黛玉的爱情生活中,和她产生致命冲突的是另一个悲剧人物薛宝钗。也许有人认为她们之间的冲突是善与恶之类的正反面的冲突,而这确实并非曹雪芹的本意。王蒙说:“画一个太极图――阴阳鱼,如果黑的是林黛玉,那么白的就是薛宝钗。她们代表了人性最基本的悖论,人性可以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表现为林黛玉;同时,人又是群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表现为薛宝钗。”看来,作者确实有意设计这两个人物的对比,但她们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情敌,而是两种思想、两种文化、两种价值观的权衡和比较(事实上,小说中表现她们的关系也是亲如姐妹的)。然而这却深化了林黛玉悲剧的意义。这正如黑格尔对于悲剧的论述:“那是两种互相冲突的善与善之间的斗争,彰明较著的恶,从来不会产生悲剧。只有纯粹的积极因素和纯粹的积极因素发生冲突,才能毁灭悲剧主角。”薛宝钗的介入,让我们看到的是林黛玉生命般爱情的无望,读者内心真正痛惜和悲悯的是这一点。由此可见,钗黛之间的冲突正是这出爱情悲剧中最绚烂、最华美的一笔,堪称“文眼”。
因此,我们认为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更是社会悲剧。究其性格悲剧的始作俑者――黛玉性格“缺陷”的成因,诸如小心眼、过敏、言语尖刻、任性等,其实都是她在与社会环境压迫的对抗下形成的。林黛玉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她的性格,她虽为贵族,却无父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虽得到家人的疼惜,但毕竟是外姓,所以自卑心理一直伴随着她的成长过程。而女性在封建社会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她们都是受压迫者。在这场矛盾斗争中,有人顺从了,如薛宝钗;有人在反抗,如林黛玉。作家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她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不逊宝玉,她对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而且聪明外露,不避锋芒,如在诗社作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