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明宝钞制度弊端由来
浅谈明宝钞制度弊端由来
摘要:明宝钞制度的弊端由来已久,一直被人所诟病。本文结合文献记录和相关明代政策,依据史料所反映的当时社会背景,简单描述和分析明代宝钞制度弊端的缘由。以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探索中国纸币发明却未能进一步发展一些本质原因。
关键词:宝钞制度;货币;非正规制约力量
明朝“大明宝钞”制度的崩坏在中国货币史乃至中国历史中都可谓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现有与明代宝钞制度相关的文献,大多是考察明朝历代钞法的沿革,探寻宝钞遭受民间各个行业的排斥直至最终废弃的过程,把宝钞制度归咎于明朝历代政府的滥发。宋元两朝的教训,为何明朝又会再重演呢?可见,“大明宝钞”制度崩坏的根源并不仅在滥发,明代宝钞制度的设计本身本身是否就有缺陷呢?
一
《荀子?劝学》中提到,有种名为蒙鸠的中国南方鸟,喜欢用羽毛筑巢,且用发丝将巢精致的编织起来。但却将鸟巢托在芦苇的?[上,大风一吹,芦苇尽折,导致巢坠蛋碎的悲剧一幕。如果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中国钞币发行制度发展停滞不前的状况,也许颇为有意义。
元末钞币滥发,致使物价上升,社会动乱,成为其灭亡的一个诱因。明初,朱元璋更为重视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的生产和贮存,“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1]。所以,明初的赋役制度只要求老百姓上交“本色”以及每年进行一定时间的服役,当然,也铸造了一定数量的“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以与历代前朝的钱兼行,满足民间商贸需求。但我国毕竟是一个铜资源匮乏的国家,为满足铸造的原料需求,“有司责民出铜,民间皆毁器物以输官”[2],使得民怨沸腾,社会动荡,影响了新生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奸民复多盗铸者,又商贾转易,钱重道远,不能多致,颇不便”[3]。洪武八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令民间通行”[4],并“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5]。自此,建立了以宝钞为主要的官方通货、钱钞并行的全国统一的货币流通体系。
可见,明朝统治者发行宝钞是为了禁止民间“盗铸”铜币,解决百姓之间的交易,更为了便于商人贸易。但《明太祖实录》中有这一记载:“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上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6]。南雄,地处岭南。在明代还是属于一个荒蛮未开发之地。商人从南雄贩货至京师,其艰辛可想而知。原本指望还能获利,却因一个小吏的刁难,导致货物无法出售而血本无归。诉至衙门,所获的赔偿只是该吏员的微薄月俸,这件小事面反映了洪武皇帝本人对商业的一种态度。那么,促使明宝钞制度的建立的真正原因和实际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二
中国是一个贵金属贫乏的国家,因为金、银、铜等贵金属的匮乏,导致了不少王朝的财政危机,明朝也不例外。明太祖曾言:“土地所产,有时而穷。岁课成额,征银无已。言利之臣,皆戕民之贼”[7]。可见,政府从各金银矿场所获课税极低,且造成民力浪费易于引发矿徒暴乱,危害当权者的统治基础,所以统治者对于坑冶一事,大多慎之又慎。但这也极大地造成明朝政府在贵金属货币收入方面的损失。加之明初战事不断,洪武皇帝本人又好大喜功,为了笼络人心,每年对卫官军士和文武大臣们进行大量的封赏。由于明初的租赋以实物为主,商税税率又极低,且多数情况下也以征收实物为主,进而导致中央政府的“钱荒”。
《明太祖实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洪武八年,正月壬戌,湖州府民输官钱三百余万入京,次扬子江,舟覆钱没其半,民既代偿。已而军士有得所没钱者有司论当杖。上曰:‘士卒得钱物於水中非盗也’,释之”[8]。更为甚者,就连番邦附属之国也对明政府闹“钱荒”一事有所耳闻,擅自更改朝贡物品:“高丽署国事王?,遣其臣李茂芳等,贡黄金百斤、银一万两”[9]。上述资料所述之事,恰恰从侧面反映一个事实:朱明王朝建立不久就遇到了一次不小的危机。面对“钱荒”,历代的中央集权政府往往会选择增加赋税来解决危机,但这对于刚建立不久的明王朝来说,自然就成了沉重的考验。
刚刚成立不久的明王朝正处在一个新生王朝所特有的困境中,长城以北的蒙元势力一直对明朝腹地虎视眈眈;战后北方长期荒芜,人口稀少,急需休养生息;部分元遗民因对前朝的感念而迟迟不肯效忠新朝廷。这些客观因素都成为增税或实行高税赋政策的障碍。且朱元璋本人一直向往成为一代“明君”,希望能成继“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之后又一名列青史的帝王。面对“钱荒”,对于大臣提出“理财”的建议,其甚是反对:“天地生财以养民,故为君者当以养民为务。夫节浮费、薄税敛犹恐损人,况重为征敛其谁不怨咨也。”[10]进而以汉武帝用东郭咸阳和孔仅,宋王安石变法为例子,要大臣引以为戒。
汉代隐儒贾山曾说:“钱者,亡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贵。富贵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为之,是与人主共操柄,不可长也”[11]。钱的多寡和流转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