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东唐诗之路形成社会经济动因浅析
浙东唐诗之路形成社会经济动因浅析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唐代安史之乱前后政治、经济变化的对比,对浙东自然山水文人化的分析,以及对浙东水陆交通状况的梳理,试图从社会稳定、经济繁华、人文底蕴丰厚、水陆交通便利等多种角度和侧面论证浙东唐诗之路形成的综合原因。
关键词 政治环境 经济发展 自然山水 人文审美 水陆交通
近年来,浙东唐诗之路的现象已引起学说界的关注。 然而,论者在分析其形成原因时,往往只侧重于文化方 面,地域也大都局限于越州、台州、明州。实际上,唐代浙 江东道管辖越、衢、婺、温、明、处、台七个州。笔者根据有 关史料,在探讨浙东唐诗之路形成的原因时,将视角锁定 在上述七个州的范围内,而侧重点则在社会经济方面。
一
笔者以安史之乱为界,对走过浙东唐诗之路并留下 诗作的448位唐代诗人进行过粗略统计。其中属于安史 之乱前的诗人为83位,约占总数的18.5%;属于安史之 乱后的诗人为365位,约占总数的81.5%,后期诗人数量 是前期诗人数量的近4.5倍。而在前期的83位诗人中, 有11名为当地人,约占总数的13.3%,如贺知章为会稽 人,徐浩为剡人,虞世南为余姚人,叶法善为括苍人;有18 位是到浙东当地为官的,约占总数的21.7%,且多数是被 贬之官,如宋之间被贬为越州长史,沈栓期被贬为台州参 军录事,骆宾王被贬为临海丞,这说明浙东在当时的政治 地位并不高。前后差异如此巨大,主要原因在于安史之 乱后,浙东的政治经济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重大的政治事件,给唐代社会 造成深刻的影响。长达七八年的叛乱和平定叛乱,给北 方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尤其是处于事件中心的河南、淮 南遭受的破坏最大。常衮在《刘宴宣慰河南淮南制》中 说:“自兵乱一纪,事殷四方,耕夫困于军旅,蚕妇病于馈 饷……致令户口减耗,十无一二,而河南、淮南,又甚诸 道。”不仅经济遭到巨大损失,而且百姓流离失所。据统 计,天宝十二年(753)河南道户数和人口数在全国十道中 均居首位,分别占21%和22%。而安史之乱后的唐代 宗广德二年(764),刘宴给元载的信中说:“函、陕凋残,东 周尤甚。过宜阳、熊耳,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余 而已。”也就是说,洛阳东至汜水、西至福昌五百里范围 内,只有1000余户。洛阳是唐朝的东都,其人口锐减情况 尚且如此,其他地区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北方人口的锐减,一方面在于大量人口死于战乱,另 一方面也在于大量人口迁移江南。(肃宗朝八宝)称:“天 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南走。”《旧唐书?权德 舆传》曰:“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韦应物 《江南遇天宝乐叟》诗中、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中提到 的“李龟年”和提及的“天宝乐叟”,都是安史之乱后沦落 江南的宫廷艺人。李白在安蛇乱时写的《为宋中丞都 金陵表》也明确提出:“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 迁,未盛于此。”他在肃宗至德元年(756)第三次游浙东 前写过一首《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曾有隐 居剡中的打算。穆员在工部尚书鲍防碑)中也说:“是时 中原多故,故贤士大夫以三扛五湖为家。登会稽者如鳞 介之集渊薮,以公故也。”鲍防从肃宗宝应元年(762)至 代宗大历五年(770),担任浙东观察使薛兼训的从事。
安史之乱没有波及江南,这给江南的经济发展提供 了安定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唐代经济中心开始从中原向 江南转移的重要原因所在。尤其是浙江一直处于平稳的 社会环境中,即使是发生于肃宗上元年间(760―761)的 刘展叛乱,给当时经济重镇扬州及周围的地区造成巨大 损失,却没有影响到浙东的稳定。而浙东特别是处于宁 绍平原上的越州和明州,由于东晋士族南渡后即已得到 开发,加上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适宜等条件,经济得 到迅猛的发展。德宗建中四年(783)发生朱??叛乱,次年 统治两浙地区的镇海节度使韩混一次调拨大米百万斛接 济北方军队,此后“运江淮粟帛人贡府,无虚月,朝廷赖 之”。贞元初,“增江淮之运,浙扛东西岁运米七十五万 石,复以两税易米百万石”。可见,浙东和浙西是当时粮 食的富裕地区。吕温在(故太子少保韦府君神道碑)中 说:”天宝之后,中原释耒,辇越而衣,漕而食。”可知越州 的丝织业和粮食生产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到了晚唐,朝 廷在任命李讷为浙东观察使的制书上说,浙东“西界?J 河,东奄左海,机杼耕稼,提封七州,其间茧税鱼盐,衣食 半天下。”
浙东经济的繁荣为诗人前来游览奠定了坚实的物质 基础。越州是当时浙东的政治经济中心,越州刺史兼浙东 观察使之职。大历四年(769),以鲍防和严维为首,组织了 一次大型的联唱活动,参加者多达五十七人,联唱的地点有 的防宅、兰亭、法华寺、镜湖、严氏园林、若耶溪、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