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化人类学研究述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游牧文化人类学研究述评

游牧文化人类学研究述评   [摘要]随着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日渐缩小,以及我国草原牧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游牧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为了给学者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图景”,作者对国内外近30年有关游牧地区和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并对我们今天该有怎样的游牧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游牧文化;游牧人类学;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0)01―0045―10      作者简介:彭兆荣,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福建 厦门361005;李春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副教授。四川 成都610064;葛荣玲,伯克莱加州大学(U. C. Berkeley)人类学系访问学者,厦门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福建 厦门361005      游牧文化一直是人类学关注的对象之一。随着我国草原牧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游牧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国际,尤其是国内近30年有关游牧地区和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旨在为学者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图景”。游牧文化是一个包含了多学科范畴、长时段的研究领域,而我国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相对薄弱,相信本文对同领域研究有裨益。   一、国内外游牧人类学研究概况   今天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已经小于1%,且正在受到更多的压力而放弃他们的生活方式。[1]对游牧的研究因此显得重要。在此,我们对游牧人类学研究做一个梳理和评述。   学界对游牧的定义并不统一,作为一种社会类型,游牧社会可被看作依赖于家畜与空间移动或游牧的协调共存,(Dyson-Hudson,1980)或被看作移居者对于带有族性(ethnicity)相异的社区或国家的多样适应性反应。(Bates, 1973: 226; Khazanov, 1984: 6,199)“纯游牧”(pure nomadism)理论认为,独立的移居民与外部市场是游牧研究的理论前提。(Dyson-Hudson,1972:8)反对者认为这种假设忽略了游牧与定居社会之间的内部关系,(Bates 1972:48)一些游牧民,如吉普塞人,并无自足独立的经济市场,却不否定其为游牧社会的特质。他们作为“都市游牧民”生存并繁衍,而不依赖于狩猎、采集和放牧。[2]根据历史进化理论,一些研究者把游牧民作为“野蛮人”,(Erturk 1999:2-4;Sinor 1990:18)但中亚与西亚的历史告诉我们,游牧形态曾长久的影响着当地的文化甚至占相当长的主导地位。有学者认为游牧形态只是“局部型社会”(part-society),因为他们的生活与定居社会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和依赖,很难区分。[3]   游牧社会有着长期的发展历史和多种样式的社会形态。从类型学角度来讲,游牧(nomads)一般分为两大类:狩猎采集型(hunters and gatherers),草原游牧型(pastoralists)。按照巴菲尔德(Barfield)的《游牧决择》(1993)一书的分类,现世界上存在着五个主要游牧地带:1.横贯非洲大陆的撒哈拉沙漠以南至非洲大裂谷一线的东非热带草原。2.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3.地中海沿岸经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朗高原至中亚山区一线。4.从黑海延伸至蒙古的欧亚大陆草原。5.西藏高原及其邻近山区高原。   游牧社会历史与文明的演变形态具有不可或缺的关联性,早在游牧社会形成之前,西亚的古老国家就已经开始处理放牧者或者是半游牧者的问题。最早的描述重在强调其相对于定居人群的差异性和奇特性。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西亚地区的放牧者和半游牧者就转变为真正的游牧者,战争与争夺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现象,圣经预言描述了有关情境,在《圣经》与亚述-巴比伦的资料中,有关于游牧政治的故事记载。   根据原苏联著名学者哈扎诺夫(Khazanov)的划分,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游牧社会的研究历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包括古代、中世纪时期。由于记录当时历史情状的学者多数是远离游牧者,早期的记忆和记录方式多以口传。第二个研究阶段始于中世纪延伸至部分现代。游牧研究出现了一些新方法和内容。研究者认识到游牧社会的政治命题。游牧生活与特定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获得严肃的学术考量。第三个研究阶段主要指现代,出现了历史学和人类学结合的趋向。学者们开始尝试新的方式,从进化的角度重新界定游牧社会的历史价值。民族志者开始在非洲、近东、中东、欧亚大陆大草原、亚洲腹地进行实地研究。第四个阶段为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出现,包括社会-文化与环境适应理论、功能-结构论、新进化论与生态学研究,等等。第五个阶段,从20世纪50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