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研究.docVIP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研究   摘要:以宋朝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这首词的五个翻译版本进行比对研究。从新的翻译角度来对我国传统古诗词进行研究,以期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消除因翻译不当而引起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巩固中国在世界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身份地位,增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世界语言文化的多元共存和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 古诗词翻译 三维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051-02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随之提高,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诗词歌赋重回到了我们的视野。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精神纽带,是不可磨灭的记忆。苏轼作为中国文坛上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当之无愧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现代人对古诗词的翻译往往达不到古诗词原文的意境,这也体现了翻译的一种特性――untranslatability,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能找出一种合理的翻译方式,从而既能还原诗的意境又能使其被广泛接受。鉴于此,本文以诗词的英译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视角,结合具体译例,探索更多元的翻译理论与方法。   一、生态翻译学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于2001年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它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领域”。这一理论具体阐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文本的解释功能,一是翻译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二是翻译原则――多维度的选择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三是翻译方法――“三维”,即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的转换;四是评价标准――多维度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胡庚申,2001)在《翻译与全球化》一书中,米歇尔?克罗尼恩提出译者要着眼于语种生态翻译的问题,倡导保持世界语种间的完整。恰巧生态翻译学关注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正如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完整就会危害生物多样性,生态翻译学解读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Hu Gengshen.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信息的跨文化转化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宋志平)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早年进士及第,前路一片光明,后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此后一直郁郁不得志,心灰意冷。自己的心情无人诉说,也无人能懂,于是苏轼就将这些写进了自己的一首首诗篇中。苏轼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留下的语料对我们如今的古诗词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国内外学术界多次掀起研究的热潮,为了让其他国家的人们也能感受苏轼的诗词,国内外学者们积极地将苏词翻译成英文版本,其间以许渊冲、龚景浩、林语堂、朱曼华、Shun-Yi Lee的英译作品最为经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相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周汝昌),上片望天,下片怀人,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自己却遣世独立,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三维转换特例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转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选择转换,这种转换可以发生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因此,译者要对翻译的内容进行了解与解读,从而进行语言的转换。词中的“把酒问青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而苏轼在这月圆之夜,孤身一人,无人共享这节日的欢愉,越是清冷的月色,越让他怀念自己七年未见的胞弟苏辙,多么想回到从前,兄弟朋友几人把酒言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