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影中人物多面解读
电影中人物多面解读
【摘 要】第五代导演具有极强的反叛传统的意识,陈凯歌在第五代导演中是一个特殊的学者形象,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敏感,电影《梅兰芳》是陈凯歌借助传统艺术家的一生对于革新本身的思考,因此梅兰芳的人物塑造是电影意蕴表达的关键,本文通过重新解读电影《梅兰芳》,解析影片中梅兰芳的三层含义。
【关键词】革新;尊严;身份认同;文化归属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6-0112-02
陈凯歌在第五代导演中是一个特殊的学者的形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反思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史感。电影《梅兰芳》以国剧革新,到访美演出,再到拒演抗日的三大段来讲述国剧大师梅兰芳的一生,塑造了一代戏曲宗师的传奇;但是它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物传记电影,更多地是导演借助梅兰芳的人生历程对历史与人性、个体与整体、生存与尊严的深入思考,同时给予一个梅兰芳三个身份的认定。
一、历史的革新者
第五代导演具有极强的反叛传统的意识,他们试图打破中国电影的常规思维模式,对传统的历史加以反思,希望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作为第五代“新浪潮”中的旗手,陈凯歌在电影《梅兰芳》中完成了对传统的一次挑战。但是,陈凯歌所重视的并不是反叛形式上的激烈,而是以一种历史的悲剧化话语来展示对历史的革新,并着重对反叛背后的哲学性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
电影的第一篇章就是戏剧革新,是老一代戏剧大腕儿燕十三与梨园新秀梅兰芳的戏台对决。十三燕是作为封建戏剧代表的形象出现的,他有着象征传统与荣誉,权威与尊严的御赐黄马褂。并将其置于一尊明亮透明的玻璃柜中,是十三燕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是人物内心的隐喻。玻璃的表面光滑明亮,就如同燕十三的出场一样来势汹汹、敞亮威严。陈凯歌在影片中多次展现十三燕用心擦拭黄马褂的场景,这是十三燕名号得以存在的关键,也是传统时代价值评定的标志。但是玻璃易碎,传统的评定也经不起时代的摧残,更难以保护封建戏子脆弱的尊严,不管燕十三如何珍爱,在其悲惨落幕之后,玻璃樽下的黄马褂再也不属于十三燕,梅兰芳代表时代夺取了他卑微的尊严。
在擂台戏的三场当中,陈凯歌选择《定军山》来作为燕十三的落幕之作,而这出戏讲的是老将黄忠攻打定军山的故事,陈凯歌想借一句“将倒是一员虎将,可惜他老了”在肯定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同时揭露年迈文化的力不从心、寸步难行。这种悲壮的隐喻在梅兰芳《黛玉葬花》的悲啼中显得更为凄惨,这也成为梅兰芳人物内心的一部分――害怕重蹈燕十三的覆辙,害怕被时代抛弃。
梅兰芳在这里被赋予了革新者的含义,也是时代语境下的弑父者。十三燕在整个过程中是以一种父亲的形式感存在的,梨园的这种宗派关系类似于家庭谱系,师命等同于父命,传承等同于继承。从他被陈凯歌和邱如白推上擂台的那一刻起,畹华就不再是梅兰芳,梅兰芳也就成为一种革新者的符号性存在,梅兰芳对于戏剧的革新也正是第五代导演对历史反思母题的镜像化呈现。
二、群体理想的践行者
在京剧革新之后,陈凯歌将梅兰芳塑造成为理想的践行者。这里的理想不是畹华自己的理想,而是他周围众多人的理想。
畹华要践行的首先是邱如白的理想。邱如白是梅兰芳戏曲革新的启蒙者,他自身经历了对戏曲抱有成见到钟爱戏曲的转变,最终为了梅兰芳他抛弃了自己的工作,潜心于戏剧研究。对戏剧文化近乎于疯癫的喜爱让他将理想的赌注压在了梅兰芳身上,所以在第二篇章的人物塑造上陈凯歌削弱了主人公梅兰芳的主观能动性,而将赴美访问的主动权交予了邱如白,从这一刻起梅兰芳的人生已然被邱如白的理想绑架,一步步迷失。梅已经成为邱理想的符号。所以在梅找到知己之时,邱坐立不安。孟小冬的出现因伞而起,而伞在汉文化的编码里有着遮挡风雨的寓意。在梅兰芳的自我被邱如白京剧理想一点点吞没的时候,“冬皇”伞下的一方晴空是灵魂暂歇的港湾。孟小冬又似乎是梅兰芳镜中的自己,男生女相,女生男相,这种彼此身上都存在着的中性特征是彼此的意识的体认,就如他们俩中间的一尊雌雄同体的观世音,伴着锣鼓声隐约地听见了自身灵魂本体的呼唤。而这,正是邱如白所不能接受的,他所要的是一个完美的理想,没有杂念的个体指代。所以他不择手段,三方两次设计逼着孟小冬离开。在他强大的理想主义引导下,他成功地塑造了理想中的梅兰芳。
“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上的。”这似乎是陈凯歌对于个体生活与群体理想选择的思考,梅兰芳在践行他人理想的同时迷失了自己的生命初衷。在他人的理想达成后,在曲终人散时,只有孤独的个体在茫茫雪中踽踽独行,唯有封存了许久的大伯的信伴随着他,唯有“畹华不怕!”的叮嘱萦绕耳畔,他终究是个孤独的灵魂,陈凯歌创造的这种当众孤独正是个体生命悲剧的顶点,畹华已然离去,只留下若有若无的一缕梅香。
三、文化尊严的捍卫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