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本经典建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翻译文本经典建构研究

翻译文本经典建构研究   提 要:原创文学的经典化与权力关系之间的共谋是显而易见的,翻译文学的经典化也一向如此。本文认为在旅行至另一文化场域之后,如果能附应此文化场域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诗学以及文学赞助人所代表的各种权力关系,同时在文本阐释者有意为之的共时性与本土化解读的驱使下,就可以实现翻译文本的经典身份建构。   关键词:权力关系;翻译文本;经典建构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8)05-0093-4      Towards the Canon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lated Text   Hu An-jia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It is evident that the canonization of a literary text must be in collusion with power relations, so is the canonization of a translated text. When traveled to some cultural field, the traveled text, with the aid of the intentionally synchronic and localized readings of the interpreters, could win itself the canonical position when it positively accords to the power relations of all kinds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power relations; the translated text; canonical construction      1 “经典”词源与“翻译文学经典”      英语canon(经典)一词大致有“规范”、“正典”、“典律”与“经典”4种释义。不过,追根溯源,canon的词源可以溯至古希腊语的Kanōn,意思是用作测量仪器的“苇杆”或“木棍”,后来引申为“规范”、“法则”等意义。在早期的欧洲语言中,“经典”最早指某一文本和作者,后来常见于基督教系的教会信条和文学的准则等――尤其是指《圣经》和早期基督教神学家的著作。在亚历山大时期的希腊,文论家把Kanōn用到修辞学上,专指完美无暇的文体和文章规范,这一理解与近代的classic一词意思相仿。   关于翻译文学经典,从理论上讲,它的出现应该与原创文学经典几乎同时,毕竟“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翻译与译者因此适时出现。然而,诚如香港学者孔慧怡所说,“对中国主流而言,外邦是否用语言表达讯息并不重要,因为表达的困难是外邦要解决的问题,困难越大,代表外邦来自愈遥远的地方,也就愈能显示国威……翻译是否有效率,并不为历史上中国主流所关注,也就很明显了”(孔慧怡2005: 25)。翻译活动及译者处在中国文化规范中的边缘状态,使翻译文学及其地位游离于人们的视野之外。这样一来,翻译文学经典的出现便远远滞后于原创文学经典了。因此,要考证“翻译文学经典”这一称谓究竟最初出现于何时,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不过,查明建先生曾对“翻译文学经典”下过一个定义:一是指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译作;二是指翻译过来的世界文学名著;三是指在译入语特定文化语境中被“经典化”了的外国文学 (翻译文学) 作品(查明建2004: 87)。除了未将语内翻译所形塑的翻译文学经典包括在内外,这一说法应该还是相当准确的。不过,就传统意义的中国翻译文学话语而言,所谓“翻译文学经典”,在普通读者甚至某些研究者看来,实际上只包括该定义中的第一和第二项“经典”。本文探讨这一定义中的第三种翻译文学经典,即翻译文本如何在目标语文学体系中完成其经典建构的问题。要探讨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分析经典与权力二者之间的关系。      2 经典与权力准则      对“经典”词源的梳理只让我们看到了其古典意义。现代学术界如何看待“经典”呢?美国文学史家保罗#8226;劳特(Paul Lauter)在1972年将“经典”界定为“在某个社会里,被普遍赋予文化份量的一套文学作品――重要的哲学、政治、宗教文本的集合”(Lauter 1972: ix)。在1994年《希斯美国文学选集》的《致读者》一文中,劳特则告诉读者所谓“经典”就是,“人们相信重要得足以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