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中医痰证血瘀证相关性分析.docVIP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中医痰证血瘀证相关性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中医痰证血瘀证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中医痰证血瘀证相关性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中医痰证、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痰证组、血瘀证组及其他证型组,应用彩超分析颈动脉斑块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斑块检出率、斑块稳定性方面痰证组、血瘀证组高于其他证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管狭窄率方面,血瘀证组高于痰证组、其他证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中医痰症、血瘀证相关,痰、瘀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增加斑块不稳定性,血瘀证与颈动脉狭窄相关。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特征; 痰证; 血瘀证   doi:10.14033/j.cnki.cfmr.2017.4.0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4-0118-02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最基本的致病因素。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学病机为气血津液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痰、瘀形成所致[2]。研究表明,血瘀证和痰证也是脑卒中的主要病理因素[3]。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痰证、血瘀证分别作为脑梗死的中西医重要的致病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本文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中医痰症、血瘀证的关系,探讨其相关性,为脑梗死中医痰证、血瘀证提供客观辨证指标的同时,亦能为中医药在脑梗死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及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经影像学(头颅CT或MR)检查确诊,其中,男66例(55.0%),女54例(45.0%),年龄36~77岁,平均 (62.9±3.3)岁。   1.2 纳入标准   脑梗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 [5];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其中,痰证判定标准为单纯痰证者、多型并见但以痰证为主者,血瘀证判定标准为单纯瘀证者、多型并见但以瘀证为主者。   1.3 排除标准   排除脑出血、TIA发作、腔隙性脑梗死、非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梗死者、出血性脑梗死;排除?X梗死合并其它神经系统疾病者;排除严重精神症状、重度认知障碍的患者;排除严重器官功能衰竭及恶性肿瘤等各种导致凝血机制异常及高黏血症的疾病;中医辨证证型复杂主次不分者也予以排除。   1.4 方法   应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HD11XE彩色超声诊断仪,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检查,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主要观察指标有斑块的有无、斑块性质、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所有患者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专人操作。   1.5 观察指标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 mm视为增厚,斑块为内膜-中膜厚度1.2 mm。另外,根据彩超表现,将斑块分为扁平斑、软斑块、溃疡斑、硬斑块。其中,硬斑、扁平斑属于稳定性斑块,软斑、溃疡斑则属于不稳定性斑块。血管狭窄判断标准采用管腔内径法:(血管原有内径-残存内径)/原有内径×100%。主要分为:(1)轻度狭窄(50%);(2)中度狭窄(50%~69%);(3)重度狭窄(70%~99%);(4)完全闭塞(100%)。患者入院时,应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判定患者中医证型,由2名固定中医人员进行评价,商议后决定其证候。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入组的120例脑梗死患者中,中医辨证为痰证者最多,共47例(39.2%),血瘀证42例(35.0%),其他证型患者31例(25.8%)。在斑块检出率、斑块稳定性方面比较,痰证组与血瘀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其他证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脑梗死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其致病因素有虚、火、风、痰、气、血六端。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痰瘀致病”理论。王永炎教授认为痰瘀互结是中风的主要病机,贯穿于中风病的整个过程。临床上也常采用化痰、活血化瘀法来治疗脑梗死,收到良好效果[6]。西医学认为,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进而导致管腔狭窄、闭塞,造成供血区域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